师承传统 自立新意——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

师承传统 自立新意——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

   2012-12-24 10:10:00   浏览数:
师承传统 自立新意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盛景华访谈
 
成功书画家网记者 何晓芳
 
 
        成功美术馆举办的“沿着党的十八大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邹德忠艺术大展暨当代书法名家精品展” 于12月7日在甘肃省艺术馆盛大开幕。这场由邹德忠领衔主展,盛景华、郁志桐、沈鸿根、王云、张坤山等共同参与的大型书法展取得了圆满成功。期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省作家协会会员、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益阳书法家协会主席、市政协常委盛景华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
 
       盛景华立足于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师法古人,以传统为师,融会传统技法,但不落于古人的窠臼。他的字,锐意创新,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不浮夸。其特别另我服膺的是他那种不在口头上张扬如何“继承”“创新”,却能付诸以实际行动,以其开阔的视野,宽厚的襟怀,独到的体悟感触,化为得心应手的创造,不得不令人由衷的折服。
 

记者:盛主席,您在对待传统与创新上有过一段戏剧性的变化过程。从1990年进入湖南省书协主办的书法研修班学习后,您从先前的“时髦字”转向传统书法,从反传统而走向崇尚传统,这样的转变您作过怎样的思考?
 
盛景华:这事说来话长,我参加的是首届研修班,其时是1989年底。说实话,当时进入研修班的同学,很大一部分在当年就已经是功成名就了,有的人在省内外书坛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只有我,作为来自地市的代表,作为一名新人。作为一个根基很浅的书法爱好者,能挤身于名家之列,与他们朝夕相处,修得同窗之好,那是我莫大的荣幸。
       正因为深知自己与学友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只有发奋努力,花比别人更多的功夫才可能缩短这些差距,所以从进入研修班第一天起我就全力以赴,以极大的热情,诚恳的态度投入到临摹与创作及至书法理论的学习之中。研修班的作业是创临结合。且有第一书体和第二书体兼顾的要求,还要谈感受、写论文。在前后三个年头的学习中,我从来不曾欠缺过作业,总是保质保量超额完成。在现在看来,当年我的创作和我本人一样年轻而稚嫩,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得到的批评和意见也比别人要多。记得触及我的痛处,引起我的反思,改变我未来艺术走向的是那么一次。
       在一次点评作品时,当大家对我提过许多意见之后,当时湖南省书协主席颜家龙先生总结说:景华创作上有才气,作品形式感好,有视觉冲击力,是写聪明字的。当时听到这些意见时,我甚至还有点沾沾自喜。后来,我问颜公,写聪明字是什么意思?颜公笑着说,写聪明字就是凭着自己的小聪明搞创作,跟着感觉走,跟着时风转,看一步走一步,走一步是一步;缺少传统的学习,缺少技与法的锤练。听过这一番解释之后,我内心深受触动。显然脸上有些挂不住,但心里并不服,只是碍于情面,没有当面反驳。回房间后,我反复体会颜家龙老师和学员们话语之间的含义,心也渐渐地沉重起来。我感觉到学友的话语来得虽轻,落得却重,无形之中,已经否定了我的过去,阻断了我的将来,似乎是明确地告诫我再这么下去肯定不成,因为这条路上虽会有小的惊喜,却不会有大的收获,走到尽头,将是一条死路。
       顺着学友们的指点,我开始审视自己的过往,我的书法之路,我创作的点点滴滴。我觉得,与学友相比,我在书法上存在着先天不足,在传统与经典上下的功夫最少。对于书法我虽有足够的热情,但是我缺乏探索的精神,缺乏寻根究底的勇气,缺乏对传统经典、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精神实质的认识。我发现自己过往即便取得过一些成绩,那完全是机遇使然,是投机取巧、剑走偏锋获得的,是书法之外的一些因素凑成的。我感觉过往的我在艺术一途,是一个机会主义者,一个地地道道的投机分子。为此,我有些迷茫,我的过去已经被否定,我的未来该何去何从?
       就在我失落徬徨,对艺术前程茫然无措的时候,我索性停下了手中的笔,我开始更多的看书和思考。不久,我获得了一次到西安出差的机会。我计划用半天时间游览文庙和碑林,可是当我踏入那方圣地,我竟然完全迷失了自己。花了近两天的时间,我仔细拜谒了碑林里所有的经典。看过后,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那就是在大师面前,在传统与经典面前,我休谈书法,今人太过浅薄,离经典的距离实在是太过遥远。碑林里的每一块碑刻,都像一座高山,高山仰止。先莫说超越,哪怕是深入其间上山一游,也处处是峰廻路转让人心旷神怡。我觉得每一块碑刻,都像是一块里程碑,指示一条道路的去向,也告诫后人前路曾有人到此一游。我发现我所见过的书法实践,哪怕是那些自称为创新、标榜为这种主义那种书风的书法现象,在碑林中居然都找得到远古的标本,包括当时那种最时尚的以画入书的所谓“现代派”,古人都有过实践,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古人将其称之为“墨戏”,是一种纯粹的笔墨游戏。看过这些之后,我为我既往的幼稚无知深感惭愧。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无知者无畏,我也为自己当初喊出“打倒传统,消解经典”的口号而自惭形秽。
       从西安回来后,我认识到了造成我过去的书法之路出现偏差的原因。首先便是短视。因为知识面窄,活动范围小,坐井观天,看不到书法艺术的全貌,认识不到传统与经典的魅力所在,所以出现取向的失误。另外,急功近利,心情浮躁,想投机取巧,抄近路,不愿意下真功夫作深入的研究也是导致我出错的原因之一。这个时候,我再回想研修班里学友们的意见和颜先生的忠告。我想那简直就是一针见血,把脉准确,态度诚恳,让我终身受益。
       在经过痛定思痛的思考之后,我开始规划自己,我决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少创作甚至不创作,我想重新开始,以最虔诚的态度面对经典和传统,以最大的勇气和扎实的努力去学习传统和经典,我决意抛开名利的诱惑,恭恭敬敬地在传统的海洋里畅游,在经典的高山中寻觅,我崇拜经典,向往经典,我想实实在在地走进经典,我要求自己在不知道传统之“三昧”之前决不奢谈创新,决不盲目地追求所谓“个性”。我意识到,艺术个性该是水到渠成的事,并不要刻意求之,刻舟求剑当相去甚远,一个人性情不同,经历有异,审美感受使然,当他的艺术炉火纯青之时,他的人格精神、知识修为及艺术个性自然会显现出来。
       不为名利所累,不为时风所动,努力同化别人而不被别人所同化,在传统里求生存,在经典中讨生活,这正是我这一个时期的学术主张。在这一主张下,我开始恶补书法基本功。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与古人相比,我们这个时代太优越了。我们只要学习经典,我们随手就可以得到经典,随时可以看到经典。
       学习经典,我采取的是读写结合的办法,广泛地读帖,系统地研究,有选择地临写。我热爱二王一脉帖学,所以临写也以帖学为主,大王、小王,晋代残纸及至唐代法帖,宋四家,赵孟頫,董其昌,王铎这一线下来,我分主次地临写。遇到自己爱的、与自己性情相投的我就多临、精临,一般的字帖我临过几周后就换了,以一种浏览的方法来扩展学习的广度。
       为了不让自己陷入古人的窠臼而成为书奴,我在北碑上也下过苦功,《张猛龙碑》《郑文公碑》《张黑女墓志》《龙门二十品》,特别是《始平公造像记》及一系列的墓志我都认真学习过。几年之后,当我于1994年在长沙岳麓书院举行第一次个展时,我的书法已完全改变了模样,虽然在款式的设计和变化上,我还是我。但是字,尤其书法线的质量,已有了大的改变。可以说,我那时的书法已经不再是“聪明字”了。
       由于突破了艺术认识上的瓶颈,这一个时期我的书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连续入选“首届全国行书大展”“首届中国书坛新人展”“第五届全国书展、第六届全国书展、第八届全国书展”“第三届全国正书展”等全国级重大展览。还在“第二届全国电视书法大赛、全国书法精英大赛”等重大赛事中获奖,1995年就有两件作品被“中南海”收藏。

记者:“雅俗共赏”被认为是书法的最高境界,接受者在这种“雅俗共赏”的状态之下,会不会影响接受者和创作者的多元性,减少国民对于书法艺术更多学术层次的思考。
 
盛景华:我的书法追求是“雅俗共赏”。至于“雅俗共赏”是不是书法的最高境界这不好说,古代还有曲高和寡的典故呢。不过我的艺术是渴望得到更多人的共鸣的,一个人写了一辈子,如果总是无人喝彩,那会很郁闷的。
据我看来,以二王为代表的书法经典,其表象都还是“雅俗共赏”的。我们中国人讲“中庸”,讲“和谐”,所谓“雅俗共赏”,其本质是“和”。艺术的不二法门是“经营对比”,制造矛盾,调和矛盾。对比越多,矛盾越丰富,而能和而化之,相得益彰。
       和谐是世界的本质。和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单从字义上解释,和字有相安,谐调等多层意思,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配合默契,这与谐字的意义是相同的。和是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和谐是一切事物的原则,工作、学习、生活、艺术……几乎所有的事物,它们内在必须是和谐的,和其它事物的关系必须是和谐的。如果不和谐就不可能存在,一点的变化,必然引起其它的变化,所以是不可阻挡,因为它们有内在的联系,有和谐的本质。所以,一个谎言,为了掩盖它,必须编造另一个更大的谎言。一个扭曲,会造成另一个更大的扭曲。斗争,只是现象,和谐才是它的本质。一个人,一件事物,不管是大,还是小,也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不管是聪明,还是愚昧,这些外在的形式毫无影响,他们一律都是和谐的。未知数是大是小,并不知道,但是,它必须是和谐的,才能列出方程。和谐是和外在形式无关的,和是所有事物的本质。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必须遵守。
       儒家倡导的中庸,道家所说的阴阳无不诠释着和谐二字。书法作为中国传统的精华,自出生之日起,和谐就是其终极目标,是其最高的评判标准。二王书法艺术最接近这一境界,他们就成了中国文化和艺术审美的标竿,成了和谐中庸的代名词。
至于在 “雅俗共赏”的审美状态之下,会不会影响接受者和创作者的多元性,减少国民对于书法艺术更多学术层次的思考。我看未必。我们南方人大多吃辣椒,吃了一代又一代,可怎么也影响不了你们北方人的口味。况且,这“雅俗共赏”并不是一种规定,他并不会强求于每一个人审美取向。如今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思想是多元的丰富的,追求“曲高和寡”的人什么时候都有,他们不会轻易就被他人同化了。真正搞艺术的人,都是有个性,甚至是特立独行的人,他们的艺术之路都是经过思考之后认定的。你说“雅俗共赏”是书法的最高境界,肯定还有不少人会坚定地说,它缺少个性,它不是!
 
记者:由于当代书法大面积市场化,一些西方人认为,当代东方文化已经失效,会在世界现代化、西化中被“同质化”。关于这个观点您怎么看?新世纪的中国书法,在这种书法市场化新形势下,我们现代书法家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盛景华:未雨绸缪,这是我的态度。不过,我绝对相信有着几千年历史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他不会失效,也不会被外来文化轻易地取代,它只会在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中稍作改变,当然西方文化本身也会在与东方文化的交融中作出自己的改变。至于挑战,人生本身就是一场战斗,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记得小时候常说的一句话:时刻准备着!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



陇ICP备17005074号陇网文(2016)6819-012号

2018 www.shj888.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