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目骋怀 怡然自得——品读杨必位先生参展“成功美术馆贺新年•迎新春书画艺术展”作品遐想

游目骋怀 怡然自得——品读杨必位先生参展“成功美术馆贺新年•迎新春书画艺术展”作品遐想

   2019-01-19 10:14:39   浏览数:


杨必位先生参展作品《江邨一首歌》

    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先贤为我们描述的艺术审美志趣,恰是审美主体对其‘品藻’对象的由衷赞叹,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宗白华语,出自《艺境·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的状态,这种状态呈现在艺术上即是由情而景,由景而情的空灵之境。杨必位先生的山水绘画,带给我们的正是这种情与景水乳交融中结出的画面感受,是他体察天地六合、自然万物后内心世界最直观的反映,也是其驰骋笔墨、营构画面要倾诉的画面语言,妙如“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清·石涛语)。

   

杨必位作品《时逢秋山赋彩期》 



    正在成功美术馆火热进行的“墨华新岁——兰州成功美术馆•2019全国百家著名书画家贺新年、迎新春书画展”上,笔者有幸赏读到了杨必位先生的参展画作《江邨一首歌》。并在与现场藏家及馆内专家的交流中,对杨先生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神游于其中大有内心澄明、怡然自得之感。




杨必位先生作品《天涯落迹处》

   “杨必位先生的这幅《江邨一首歌》以平远法构图,斑驳山峦、两泓山涧、错落村落、三五渔舟、一群飞鸟、层层烟岚,画面由实渐虚铺陈而去,描绘了江村秋色的辽阔旷远景象。其所皴染勾勒的画中之景 ,静谧之中透着生机,草木初现枯象但山色依然翠浓,一派巴渝江村秋景图画跃然纸上。”从事文艺批评多年的刘先生与笔者交流时谈道。确如此言,画家题跋以“江邨一首歌,清风送鸟鸣。盼君何时归,只待秋月明”,画面所呈现显然是极其符合这一主题的,山水之景映入眼帘,自然之音随风入耳,在画家情感与笔墨的酝酿中融合成缕缕情思,整幅作品的情感的归处就是画面之外的“盼君归”和 “秋月明”,进而体现了情、景分置,虚实相生的妙境。



杨必位先生作品《入山才知春深》
 

    杨先生又在落款最后说“写斯景于古郡渝州”,“斯景”为何景?就是画家眼中常见,生活里时时刻刻存在的自然吗?显然不会如此简单。在善于发现美、感知美的观者眼中,“斯景”是经过画家格物、慎独,审美加工过的。或景或情、亦实亦虚,在自然中也在画中,更在画家鸿蒙般的思想世界里。此情此景是画家的“天地诗心”,是“映射天地”的宇宙创化。由此可见画面所滋生出来的诗意情感和无尽幽思,不仅仅是画家眼见“江邨”时发出来的感慨,也是山水本身“质有灵趣”的表现,更是画家思想深处“应会感神”而“神超理得”的体悟。

   “杨必位先生的这幅山水画有山野田园之风,表现的是归于蔬麻桑田的怡然自得,是纯任天真的率性而为。远离城市喧嚣的泉林江村,方有‘清风送鸟鸣’的天籁之音;幽草杂生的水畔野渡,才能听到俏皮欢快的俚曲,恰如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似的闲适放达。”兰州某高校教授文学的赵先生如是说。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言道:“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这种以心灵映照万物,澄心静虚的圣人、贤者境界,是历代画家通过绘画实践而物化其内心寄寓,孜孜以求的精神虚空和画作的“畅神”追求。显然杨先生的创作,一直在向这个方向努力,不只是造景造境、气韵畅达上,在其笔墨精微之处亦是如此。

    观他的《醉在秋溪余韵》《时逢秋山赋彩期》《入山才知春深》等作品,显然其山水展现人与自然交互往来的关系,人与时空追溯绵延的怅惘,以及自然与艺术的画里画外的交融,都是建立在中国山水审美传统上的主客观关系。前文对此多有叙述,自无需言,然这种审美方式渗透于其笔墨骨血之上的细节处理,还需与众位分享拙见一二。

    “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一寸……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宗炳《山水画序》对中国山水笔墨的写意性,以及画面的空间营造都有精准的总结和精辟的论述。《时逢秋山赋彩期》为例,画家或积或破干湿交替,墨色皴擦纸上注重虚实相生,拙巧相契,色墨互补,进而形成独特的山石斑驳的纹理符号。以此幅作品观之,画家还善于用对比的方式处理画面冲突,使其物象在所占空间的大小、色彩的冷暖、笔墨的粗细、墨色的黑白对撞中来造景,进而在宏大与狭促、激昂与哀幽中,产生如大浪起伏、滔滔滚滚山水大势。在这幅作品中,通过峰回路转的幽趣飞瀑、山径的分割和隐秘于峰峦罅隙的山居、溪涧的点缀,一片片色彩绚烂的秋林与天高云淡的远山、天幕构成不同色调、不同形质的块面,天地元气自然流溢往复。笔墨、布成虚实相生、色墨相宜,画面旷凉、清奇,精微笔墨营造的大面积近景处理与画面最顶端一缕浅淡远山、云岚的对比,赋予该作品野逸清新,纵情山水之美。因而有多位业内专家都认为,杨必位先生画作在笔墨上呈现出的与众不同和构思布陈上的纵横开阖,是对前文宗炳《山水画序》所述的极为恰当的注解。

    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王微《叙画》)。《入山才知春深》更倾向于全景式的平远,又掺杂着俯瞰,管毫泼洒将画家内心美好的情感,神遇化迹凭图画之妙给观者以天地巍巍的浩然大气。而《天涯落迹处》,选取山川一角,观之如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一片秋林掩映,一缕飞瀑联通气息,一队归鸟点活整个画面,给观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展现了渺无边际之秋的寥落气象,给观者以“一叶而知秋”,“窥一管而知全貌”的哲思喻示,还有那“天涯落迹处”的萧瑟索然诗意,让观者在“通感”中产生共鸣,生命也似进入画面充满无限遐想的世界。

   以上所举已甚多,虽有未尽之处再另作讨论吧!行文最后还是要着落到山水画创作审美的主客观关系上来,要回到其“情”与“景”的归处。对此,杨必位先生在其撰写的《画眼春秋》中有这样一段论述,“画家以自然的状态向图画注入主观的审美感情时,心中自然会产生新型的审美形态,这种形态如被富有灵性的妙悟点化,被注入文学的趣味,它便对原物像形成富有思想性的升华……”显然这是画家在继承魏晋以来山水绘画的造景造境思想的体悟,以及对艺术中诗性之美体现的高山景行。

  成功美术馆书画艺术评论员金先生品读杨必位先生的作品生出了这样的慨叹,“清岚相伴,云步其间的大自在,是一种心灵上的禅意慰藉与幽独精神的惬意寄托。是可游、可居、可卧文人隐士的境界,是艺术的境界,更是人生悟道的境界。”诚然如此,“艺术之境主于美”(宗白华先生语),杨必位先生行走于山水间观察其色相、应会其秩序,感受其节奏,然终所求者乃是“十年面壁图破壁”的效果。不只是要客观的反映天地万象之趣,更是要在其上加持以个人思想、审美哲学等等文化性的成分,使其催化产生出更为高级的美,是其个人情操、时代审美若合符节的迁想妙得,更是“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般的天地遐想。(文\成功书画家网主编 冯宜玉)



画家简介:杨必位,1945年生,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授予的“ 97中国画坛百杰”画家。曾任重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政协重庆市第九届、十届、直辖市新一届、二届委员,重庆市文联委员。曾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精选画库》出版委员会委员及重庆卷主编,迎接香港回归全国艺术大展艺委会委员。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庆创作中心常务副主任,重庆市文史馆馆员及重庆市文史馆书画院常务理事。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

热门文章



陇ICP备17005074号陇网文(2016)6819-012号

2018 www.shj888.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