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错过-四川媲美“丝路之魂”的文物展

2017-11-02

文章来源:新浪收藏|0
1442次浏览


 

 

  在成都举办的“丝路之魂”文物特展,让不少观众对敦煌壁画和丝路文物的瑰丽璀璨久久回味。而由北京故宫博物院策划的、汇聚了印度和中国部分博物馆馆藏精品的《梵天东土 并蒂莲华——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展》,目前正在四川博物院展出。记者10月28日从四川博物院获悉,此次展览几乎汇集了这一时期中印两国雕塑艺术最具代表和最高艺术成就的作品。成都是该展览全国4地巡展的最后一站,展出时间到明年1月7日。

  数量之多、文物之美非常少见

  此次中印雕塑展,展出了来自印度笈多与后笈多时期的56件/套,以及中国同期的103件/套雕塑造像作品。北京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研究员张长虹说,选择公元400-700年这个历史片断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中国的三位求法高僧法显、玄奘和义净,正是在笈多艺术鼎盛时期以及后笈多艺术初期到达印度,展览以他们亲历的印度艺术文化中心为主线挑选文物。这一时期,也是印度笈多艺术走向成熟和达到极盛的重要时期,被称为印度艺术史上的黄金时代,其审美标准和艺术模式影响了中亚、东亚、东南亚等广大区域。与此同时,中国佛教艺术在这一时期也开始本土化和个性化的历程,从东晋晚期到唐初的雕塑,展示多种文化融合和创造力迸发的绚丽画卷。”

  为了挑选到合适的展品,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耗时两年,最终从印度9座博物馆借出了藏品,其中很多都是印度国宝级文物。而中国部分的文物,则云集了20多家文博单位的丰富馆藏。借调文物数量之多、质量之精,在国内大型主题文物展中非常少见。这些1000多年前的雕塑作品,就像一根莲茎上的两朵莲花,虽然远隔关山万里,却展示出艺术的相融相通。

  印度国宝级藏品风格明显

  公元4世纪初,以恒河中游一带为中心,出现了一个新的帝国——笈多帝国。笈多王朝允许各种信仰并存,佛教正是在此时遍及全国,并形成了印度美术史上享有盛誉的马图拉风格和萨尔纳特风格。此次展出的56件套雕塑中,沉静如水的佛像展示出杰出的雕塑技艺,而不同年代不同的雕塑手法,则赋予了雕塑造像不同的风格。

  张长虹说,笈多时期马图拉风格的最大特点,是佛衣质地薄透贴体,因此这种风格的造像又称“湿衣佛像”。来自印度勒克瑙邦立博物馆的一尊公元5世纪的佛立像,可以明显看出有着印度风格的厚嘴唇,佛像身穿半透明的通肩式僧衣,从双肩垂下的衣纹纤细如丝,仿佛逐层荡开的涟漪。这种薄纱贴体的风格,好像衣服被水浸湿了般半透明,清晰得可见身体轮廓,构成了朦胧含蓄而神秘的美感。而萨尔纳特风格,又称为裸体造像。这种风格的造像,通肩僧衣几乎完全透明,显露出匀称颀长的身材。但不管哪种风格的造像,都展示出1000多年前笈多艺术的文质并重、形神兼备。

  在佛教造像之外,印度部分的文物还有来自印度教的造像。馆藏于印度古吉拉特邦巴罗达博物馆的象头神迦纳什像,象头人身,雕刻非常精致,是难得一见的早期象头神形象;印度战神迦希吉夜像现藏于新德里国家博物馆,年轻的战神靠于莲座之上,神态悠闲。同样馆藏于新德里国家博物馆的湿婆像,虽然年代久远,仍显华丽绚烂,其六臂两足的舞蹈极具动感,堪称笈多艺术的精品。此外,人狮化身像、野猪化身像等作品,不仅展示出1000多年前印度雕塑艺术的巧夺天工,也用栩栩如生的造像再现了古老的神话传说。

  中国造像集全国之大美

  在103件套中国展品中,同样不乏各省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来自河北博物院的十六国时期佛坐像,是此次展览中惟一一件早期带有华盖的佛像,造像通体鎏金,华盖、背光、佛台座全台齐全,是第一次走出博物院在国内展出。西安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公元584年的董钦造阿弥陀像,铺铜鎏金造像保存完整、造型和做工考究,难得的是台座上留下宁远将军董钦敬造等文字,尤显珍贵。洛阳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佛面,其视觉效果完全不输断臂维纳斯。这尊北魏时期的佛面出土于当时著名的永宁寺,尽管只残留双眼睑、鼻、嘴、下颏和脸颊,但佛面脸型圆润、丰满,五官端庄匀称,其嘴角微微上翘的神情,既有超尘绝世的神秘感,又有人世间温雅娴静的亲近感,莫测高深的秀美神情被塑造得淋漓尽致。

  从中国展品部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雕塑中,还可看出佛教造像艺术的流变。馆藏于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一尊北齐菩萨立像,简洁的衣纹配以精细雕琢的璎珞,完全写实的细节衬托出菩萨像整体简约俊逸的气质。山东青州市博物馆馆藏的北齐菩萨雕刻精美,施以彩绘贴金,展现了北齐成熟的雕像技艺;而同一时期的佛立像,几乎没有衣纹的袈裟样式,显示出受印度笈多艺术的影响。因为当年法显取经回国,正是走海路从诸城、青州一路返回。

  张长虹说,公元400年至700年,佛教在统治阶级的大力扶植下迅速发展。十六国时期,北方形成了多个佛教中心;南朝佛教艺术受到海、陆两条丝路的影响,也形成了四川、建康两个佛教中心。而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南朝造像相当稀少,其中又以成都地区出土的最具代表性。

  此次展出的南齐永明元年的无量寿佛像碑,1935年出土于茂县,后被四川军阀部将获悉后,切成数块准备转卖国外。幸有识之士愤慨疾呼,政府才截留下其中四块。这尊造像石碑,不仅雕塑精美,更因为大段的题记,成为文物研究的珍贵资料。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

成功书画家网
张谷旻
张谷旻

诗画俱佳的唐代大诗人王维说:“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这也正如张谷旻先

 8件作品 2762热度

马西园
马西园

李苦禅先生曾跋其书云“西园先生书法近古,近代实不多见,可永宝之。绘画初学

 5件作品 3061热度

邓子芳
邓子芳

明代海南才子丘浚《题五指山》诗曰:“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夜盥

 6件作品 3499热度

张改琴
张改琴

石涛《画语录》中说:“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于一个人

 7件作品 3919热度

冯大中
冯大中

近代画虎大家首推张善孖,他以观察真虎切入,改变了古人凭概念画虎的套路模板

 8件作品 5722热度

于志学
于志学

菜根谭有云:“鸟语虫声,总是传心之诀;花英草色,无非见道之文。”于志学先

 4件作品 5145热度

张江舟
张江舟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中国的画……是一个线条的组织。”,线条不仅透露出形

 5件作品 9763热度

杜滋龄
杜滋龄

杜滋龄先生是当代画界风格鲜明而成绩卓著的艺术家,其笔下人物汲取技法丰富,

 5件作品 6507热度

最新文章

形塑自在 神造静逸——《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当代女画家杨卉茹女士作品赏析

形塑自在 神造静逸——《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当代女画家杨卉茹

何为静逸?宁静安闲也。赏读《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杨卉茹女士的这幅《品茗

2025-08-08

密密蓁蓁 郁郁葱葱——陕西画家马继忠先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读

密密蓁蓁 郁郁葱葱——陕西画家马继忠先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

线勾墨点石峥嵘,笔皴每多密蓊蓊。近浓远淡峰险峻,山川总见郁森森。古人韩拙

2025-08-07

墨彩相济 黄龙怒啸——《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陕西画家郭建平先生八尺黄河画作赏析

墨彩相济 黄龙怒啸——《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陕西画家郭建平先

从巴彦喀拉山口发源的母亲河——黄河奔腾向东,穿越九省、自治区,由山东

2025-08-05

笔皴山川茂 胸壑寄游情——湖北中国画学会会长施江城先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读

笔皴山川茂 胸壑寄游情——湖北中国画学会会长施江城先生作品(

先贤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启迪世人。就绘画而言,积学、游历俱可除去胸中

2025-08-04

皴法见心象 墨彩化天工——潘锡林山水画艺术(《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探微

皴法见心象 墨彩化天工——潘锡林山水画艺术(《西部成功书画家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中国美协旅游联谊中心理事

2025-08-01

笔笔线有情 列列鞍马风——中国美协理事王阔海先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读

笔笔线有情 列列鞍马风——中国美协理事王阔海先生作品(《西部

中国画是以线造型的艺术,往往一笔下去,墨在纸上留下的线迹,总能呈现出轻

2025-08-01

苍拙写山雄 清空显江阔——《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陕西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王建树先生作品赏析

苍拙写山雄 清空显江阔——《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陕西省中国画

王建树先生是高举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艺术主张大旗的坚定

2025-07-31

瓠架满生机 浓浓家园意——《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福建花鸟画家詹黎明先生作品赏析

瓠架满生机 浓浓家园意——《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福建花鸟画家

与古人那“束薪已零落,瓠叶转萧疏”的秋意萧然瓠瓜画作不同,当代青年

2025-07-31

高三复习方法与提高复习效率的途径

高三复习方法与提高复习效率的途径

高三复习方法与提高复习效率的途径

2025-07-30

如何抓好尖子生的能力培养

如何抓好尖子生的能力培养

如何抓好尖子生的能力培养

2025-07-30

斧劈云壑 墨润万物——中国山水画研究院副院长师恩钊山水画(《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解析

斧劈云壑 墨润万物——中国山水画研究院副院长师恩钊山水画(《

师恩钊,以其雄浑苍劲的艺术风骨与深邃悠远的精神追求,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

2025-07-30

苍莽沉雄 亲切灵动——当代著名人物画家杜滋龄先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读

苍莽沉雄 亲切灵动——当代著名人物画家杜滋龄先生作品(《西部

西部山河自然的苍茫与沉雄,边疆生活的亲切与牧场乡民的灵动,这自然与人文在

2025-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