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8
成功美术馆馆藏任焕斌先生作品《山崖禅韵图》
心性,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是一个被屡屡提及的问题;明心见性,简言之就是知道自己的内心,看见自己的本性。引申至美术创作也是有相同的道理,画家通过美术创作的方式来实现悟,达到创作开悟的画家,会在创作中看见自己的真心与真性。写意,指艺术家超脱于艺术形象本身的外在逼真性,而强调其内在精神实质表现力的绘画方法;写是用笔,意为造境。任焕斌先生在人物画作品中十分强调心性和写意的表达;画家以流畅的笔触与禅意的风韵,展现着一个文人画家把自然山水当做“得之以隐”“居之以修身”的文化道场。“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欤!”连老庄都要在山林中陶冶情操,那么,仁者乐山,智者喜水,自然成为文人雅士寻求心灵寄托的必然。
成功美术馆馆藏任焕斌先生作品《高山秋意禅》
《柳石韵禅图》可谓心如柳枝随风舞,又似顽石坚如磐,动静之间取舍自如,禅宗由“明心见性”而见到“本来面目”,算是悟了。但本来面目无面目相,这个新视域因思想未曾思而不识,由于思的清净纯粹而不能言说,形成不了关于面目的描述。因此对“本来面目”的认识注定要有身心贴近的亲证,在大自然柳树的摇曳里、在天地间巨石的耸立中、在得自在任天真间自我观照,机缘成熟时能看到本来的“如是相”,这既是参禅悟道的自修,也是人生基石的筑就。《高山修禅图》万仞高山——有坐而悟禅者,止观到自己本真的率性,有持杖而来者,则是体察自己的真性;两者都是禅宗修止观而悟道的高士。山峰高耸无涯,人则犹如芥子,纳须弥于芥子的寓意不言而喻。《幽山修禅图》是幽谷小溪,必须先得开示,树木小草,终见不生不灭。中国画不是用来进行物理观照的,而是用来整体体验的,让作者和观众融入其中而获得生命感悟。
成功美术馆馆藏任焕斌先生作品《聚友图》
水墨的视觉形式既要见笔,但又不能消解水墨的趣味。保留在纸上的,应该是一种持之以恒,一种无形之形、无境之境的过程,如何把我们自身的优秀传统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如何进行艺术创作,是真实生命体验的深度表达,天地人合一的深刻思考,从而体会到值得深思的人文精神。《山崖修禅图》《山崖禅韵图》将人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里,谛听山间风过,默悟水流潺潺;关键并不在山水中,而在“意”。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在于它内在的统一和整体,在于通过山水来表现抽象的“道”,“道”是永恒的真实,它是具象和抽象形式的统一,是离真实和真理最近的整体。正如石涛所说的“墨海中立定精神,混沌里放出光明”;画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追求一种“浑沌”的境界,一种无差别的天地人境界。墨趣、妙趣、天趣,浑然成一体,盎然在画中;笔愈简,而境愈深矣。
成功美术馆馆藏任焕斌先生作品《幽山修禅图》
《悟禅图》看着是茂密的,实则是简淡的。以大笔疾写巨石林木,顺手折带出变化,繁繁数十笔,山石的粗粝质感、林木的风动摇曳直逼视野;一红衣罗汉,抱杖蹲坐,情态欣然。画家不去浓墨重写悟道者,而是“删繁就简三秋树”,独得自然疏阔之妙。《古树参禅心静佛》一树欲倒,他树挺立,白袍参禅者坐于倒树间隙,双手相交,目视前方,无悲无喜,放眼云外,气定神闲又仿佛蔚然深秀,洞察天机。《聚友图》四人神态各异,背相不同,奇峰叠翠,白云弥漫,犹如商山四皓,是理想人格和精神抱负的寄托。《高山秋意禅》在山石间、秋色里,风起人静、临渊而思……
成功美术馆馆藏任焕斌先生作品《山崖修禅图》
任焕斌先生是文人,也喜欢在画里画文人;禅意与道家思想的融入,形成了他中国画的至高境界,画境中的禅意流露,不正是来源于画家内在的明心见性、清净洒脱!
成功美术馆馆藏任焕斌先生作品《悟禅图》
(文\成功美术馆书画艺术评论员 金石开)
画家简介:任焕斌,男,1958年2月生于吉林省通化市。1973年考入吉林省艺术学校美术系。1977年任职于吉林省历史博物馆。1979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1983年任职于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至今任职于西安美术学院,现为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壁画学会理事、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美术家协会设计艺委会副主任。
成功美术馆馆藏任焕斌先生作品《高山修禅图》
成功美术馆馆藏任焕斌先生作品《柳石韵禅图》
成功美术馆馆藏任焕斌先生作品《古树参禅心静佛》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