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6
成功美术馆馆藏张杲先生作品《人似秋兰散处多》
张杲先生曾拜国画大师石鲁为师,随后又考入中央美院李苦禅工作室,师出名门的他并不以之自居,为自己博取世俗功名利禄,而是执着于自己陶陶然的密叶、疏枝和花影,这些不是肉眼可见的物像,它是心灵在迷醉之后的自问和追问。什么是花朵?什么是枝叶?什么是魂魄?什么是意蕴?什么是韵味?什么是高古?这是张杲先生绘画总体的精神指向;这也是映射当代中国花鸟画走向世界必由之路的一面镜子,它在文化层面与哲学高度上,昭示了传统中国画的文脉走向与未来形态。
秋兰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是兰科兰属建兰品种的大部分花卉的俗称。花开时,绿叶婆娑,温润静雅,花香清幽,沁人心脾。秋兰花开秋露零的景致诗意盎然;历代文人墨客有关诗词不胜枚举,让人爱不释手。《离骚》中屈原有云:“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朱熹诗曰:“谩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香到晚清。”《人似秋兰散处多》绘画语言优雅丰富;以晶莹剔透的彩墨技法整体展示了中国花鸟画所特有的音韵美、线条美和装饰美,其意象斑斓眩惑令观者陶然流连,凸显出一派恍兮惚兮的魔幻况味和若有若无的迷离之境。用色绮丽,笔意舒展,透出些“东洋花布”式的,所暗藏着的妖娆艳丽。张杲先生深谙中国画理的意境和韵致,却不追赶古人的苍凉,也不追求文人的恬淡。画面少有悲天悯人、愁肠百结的情绪,是欣欣向荣的热闹和唯美主义的意态。画中浓郁清新的文化气息,新颖独特的构图布置,俏丽酣畅的笔墨色调,和恬静秀美的田园情趣跃然纸上,惹人秋思涌动。画家或通过夸张形象的体态特征;或在笔法中间用方笔、拆笔和直线,使画面刚柔相济,精微与豪放结合;或以墨彩相间而相映生辉,以增强整幅画面的质感、色感和节奏感,这些都蕴含着画家在花鸟画画理技法方面的宝贵探索和创新。呈现心灵之镜的花影,是对人类思想最直接的启悟,让画面具有非常浓烈的哲学意蕴。“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秋兰馥郁有幽香,人如此花散芬芳,应是画家想告诉读者的。
成功美术馆馆藏张杲先生作品《忆写古上林苑所见》
《忆写古上林苑所见》是为恬淡的花园之境,花草优美多姿、神态逼真鲜活。在形式和表现语言上独具特性,淡墨与淡彩的互渗互映,不仅效果滋润淋漓,更使画面从整体上产生幻变离奇的况味;枝叶在构图上的极度夸张,是在简淡得近乎消退的水墨中呈现出来;花卉总是若有若无,若隐若现,不即不离;在隐退中伸张,在张扬里聚敛,在丢弃中获得,就像是一场梦,留下的是追忆和消逝的碎片,留下的是萍踪。杂揉、融合中西绘画技法之长,表现自己身体的感受,心灵的感受,形成了独特的样式和格制,奇特的枝叶和花萼,不是应物象形的结果,也绝非坐在画室中信手拈来,它们是深刻沉醉的结果,是对在梦里境象的固执追忆和大胆抒写,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国画,也非所谓的现代水墨;但是,却让善良的人们看到了真诚。花头点染情绪饱满、笔墨酣畅,给人以蓬勃向上的美感和力量,表现出画家高超的技艺和雄厚的功力。在题材上,尽管别的画家采用过千百遍的陈题旧材,但经张杲先生妙用后便豁然生辉,融铸出独特的风貌——繁花照眼、姹紫嫣红、惚兮恍兮、聚散无定……而这些充满时代气息的精美画卷,抒发着画家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景物的赞美。有着王雪涛先生花鸟画的清雅多姿、笔墨神韵,汲取吴昌硕、齐白石的以写入画、苍润洒脱,探引精微,博采众长,有众体之妙,画理技法兼收并蓄,不拘一家一格。
张杲先生的作品以纵横的才情翱翔在传统花鸟与现代水墨之上,独造了标新立异的现代花鸟画美学文本。其作品将中国画的意境神韵与西方绘画的视觉张力相结合,其高视阔步的审美原创性和超凡脱俗的绘画品质,日益成为主流美术圈所关注的热点。
(文\成功美术馆书画艺术评论员 金石开)
画家简介:张杲,汉族,字约翰,晚年号老呆子、寂寥居士、蓑鹤台上人、杏园老人等,1942年出生于西安,原籍山东昌邑。国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驻会专业画家、陕西省文化厅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1959年拜石鲁为师,197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高研班,进入李苦禅教授工作室。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