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四 136cmx68cm 面议或协商
——著名国画家黄耿辛先生访谈
1、在你的花鸟创作中,诗境的营造好象是作品中的重要旋律。这是你刻意追求的吗?
黄:花鸟画创作过程中的诗境并非追求而来,是长期对自然、社会、人生、感悟对话后的升华。是知识、经历、阅历、阵痛、沉淀、反刍、发酵之后的喷发与流露,诗境是诗和画的和谐融合,是为艺术赋予多彩生命的象征,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解释得已再明白不过。诗情画意把作者与观众共同带入到一个云中漫步,神与物游的绝佳境界。所谓“追求”画中诗境实则是瞒天过海、无病呻吟——“为赋新诗强说愁”,招摇过市而已。好作品诗境的产生有时是在一瞬间感悟到的,有的是在多年修炼中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生发的。这种创作过程很难说清楚,不由得会想起王安石的那句诗:“悠然心会,妙处难于君说”。
夜幕、晨雾、细雨中的花鸟看去更富有情趣,那些朦胧的,依稀可见,近似于幻觉的精灵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让你浮想联翩,使你产生超乎纸外的想象空间。恬淡、静谥、空灵在作品中就像足月的婴儿降生了,这里说的足月就是前面提到的修养、沉淀、感悟……。至于那些早生儿、先天营养不良者,就必然思维混乱,画面混战,让人坐不住,望风而逃。不可能给人带来诗的韵律和音乐的美感。有时间读一读刘海粟的《齐鲁谈艺录》、黄永玉的《画坛师友录》、朱屺瞻的《僻厮居画谭》,不无益处。艺术家的传奇人生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和文化,让你汗颜,望其项背。

作品之一 68cmx68cm 面议或协商
2.用线、用笔、用墨、用色在你的创作中是极为重要的,这三者你是如何将其融合的?有论者认为,你使用大写的诗境将他们巧妙地结合起来,您是这样认为的吗?
黄:中国写意画代表画家的艺术成就和他的笔墨造诣是分不开的,纵观中国美术史,还没有哪一个有成就的中国画家是掌握笔墨技巧的低能儿。就是宋代工笔画家的书法和对中国画线条和笔墨的掌握也不能不使人折服。妄图贬低中国画笔墨的重要性并企图达到中国画艺术的高峰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误区,这种自我“降低难度”的提法很有诱惑力,它往往把那些不愿经过艰苦磨练就梦想进入大师行列的人们带入深渊而不能自拔。每当我们细细地品味历代画家的精品佳构,不由得使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弄不清楚这作品画家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它让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广阔无垠的世界。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在这个境界中穿行。在这个的世界里笔墨在歌唱、笔墨在舞蹈,没有笔墨的参与、没有笔墨的歌唱和舞蹈,那里将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
说到笔墨又不由得让人想起老庄,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石涛的“一画论”不也如出一辙吗?石涛的这个一是个大一,是个生生不息包罗万象的一。里面有太多的虚幻、太多的缥缈、太多的无我。
笔墨是什么? 真是变幻莫测,奥妙无穷,找不到语言去解释它,是宇宙,是阳光,是空气、是海洋,是清晨山间朦胧的薄雾和轻纱;是黄昏缠绕在渔村的炊烟和渔歌……,它温情而又暴躁,有时能成就你完成一幅力作让你久久不能平静,有时稍有不慎触怒了它,瞬间会使一幅佳作变得一塌糊涂,让你追悔莫及。
有些人把笔墨理解成是单纯的技巧性和技术性的问题,这其实是对笔墨认识的浮浅,石涛云:“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盖能贯山川之形神”。笔墨是画家的朋友,它是在和画家情感交融的默契中,产生着艺术生命。那偶有的神来之笔,连那些炉火纯青的老画家也难以预料的,那些不能重复的,那些突然给画家带来惊喜的“精灵”出现的时候;那种给人带来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三日的冲动的时候,才更有说服力地体现了笔墨的真实含义,让人真正体会到方寸之间的莫测轮回。反之,那些笔笔都在意料之中,张张都是成品的作品往往会是千篇一律的平庸之作。

作品之二 68cm68cm 面议或协商
3. 文学修养深厚是你在创作中最受益的部分,诗境的营造是否更多地源于您在这方面的修养?
黄: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文学就像空气、水分、阳光。文学是个包罗万象的大世界,涵盖哲学、心理学、美学、戏剧等……。杜甫有一句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它帮你登临绝顶,居高临下地观察世界。细心研读文学巨著《红楼梦》的同时,你会发现曹雪芹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建筑学家、医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诗人……,他在描写一个封建社会大家族兴衰的同时,为你开启了一扇观察世界的窗户和钥匙,“功夫在画外”、“功夫在诗外”、“诗情画意”是不争的真理。石涛、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除了作画还有许多真功夫,除了“诗、书、画、印”之外还多具只眼,那就是观察生活。我自幼喜爱文学,在孩提时起就能背诵许多唐诗、宋词。我最感兴趣的是中国三十年代有代表性作家的作品和中外名著。鲁迅、茅盾、巴金、萧红、徐志摩等……。巴金的《憩园》使我久久不能平静,和作者在心灵上产生沟通和共鸣。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中的“雷电颂”又使人荡气回肠、心灵震撼。一日和河北省政协主席赵金铎聊天,他和我谈起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谈到欧阳予情、焦菊隐、舒绣文、朱琳、于是之、刁光覃……,而且如数家珍、谈吐精辟准确、入木三分,一个科班学农业出身的高级干部对文学、艺术尚且涉猎众多,在艺术界有着许多知音,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不能忘记刚刚升入初中时阅读的普希金的小说《暴风雪》、《射击》,泰戈尔的《沉船》、欧·亨利的《最后一片藤叶》,易卜生《社会支柱》,《玩偶之家》,小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时心灵的颤动。漠泊桑、巴尔扎克、契可夫、海涅……,中外文学殿堂光怪陆离、博大精深、浩瀚无垠,让你陶醉,流连忘返。他会为你插上翅膀。

作品三 136cmx68cm 面议或协商
4.有论者认为您的花鸟画的审美旨趣是传统绘画审美的递进和延伸,总体绘画语言结构呈现双重性的表层和深层——标成的承继和深层的“当下色彩”,您是怎样人为的?
黄:刘曦林1988年在《黄耿卓黄耿辛画集》序言里写道:“黄耿辛的花鸟画湿墨淋漓润人心田,而章法却追求高简,分明显现着某些西方现代艺术的构成因素与中国写意艺术合流的趋势,”言简意赅,入木三分,时间过去了十几年,我始终在沿着这条红线延伸,不敢懈怠。中西文化的碰撞、观念的更新、经济的发展,使你不能停下脚步。重复古人、重复洋人、重复他人、重复自己都是没有出路的,艺术的生命就是创造。但是值得警惕的是,力戒跟风跟潮。正确界定西方艺术营养和洋垃圾的界限。否则一旦误入歧途将追悔莫及!我在《砚边随感》里写道:每出现一个有代表性的画家,马上就会在这些艺术家周围派生出许多分画家、子画家、孙画家。当年白石老人谆谆告诫后人:“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但大有宁死不屈的人们仍坚守着最后的防线,刻一个“白石门下”的印章,自豪地盖在那不越“齐池”半步的画上。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历史已翻开新的一页,为作品注入现代人的情感,跟上时代的步伐,创作出具时代印记的经典作品就是所谓的当下色彩。吴昌硕是有着晚清印记的当下色彩,齐白石是湖南农村民间情感递进与文人画合流的当下色彩,我们应该具备与二十世纪同步的当下色彩。否则就会显得生硬做作,宋元的东西再好,但是嚼别人吃剩下的馍有味道吗?这条时空隧道是不会畅通的。

秋水无声 136cmx68cm 面议或协商
5. 您曾明确地表示,我们不能去完善古人的世界,而是要营造属于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前景如何?
黄:这是1988年我和我哥哥黄耿卓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兄弟画展时我应邀为香港《华侨日报》撰写的论文《情感和意愿》中提出的问题,那时我刚刚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结束,有机会经常接触到李可染、周思聪、卢沉、贾又福、郭怡琮、张立辰等。在交谈中我的许多模糊的东西逐渐清晰起来,我在论文中写道:“我们不是要重复、完善一个石涛的世界,八大的世界,我们是要去创造一个自己的世界,也许这个世界永远显得那样渺小,那样不起眼,但心是充实的,我们为之奋斗了,我们在自己的世界中生活,就不会有寄人篱下的感觉。”<BR>花鸟画经过几千年的变迁,所表现对象、体裁、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改变,要去画这些前人反复探索并且完美地表现过的老题材,确实是个难之又难的难题。大家同时挤在这座高墙面前,面临着这个难之又难的问题,但是总会有人翻过这堵高墙,踏上新的征途,这就是那些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然,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手画出自己风格作品的人。在艺术的王国中应该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画的自由,画得放松,画得无拘无束,一位先生曾经对我说过:“画画要像玩一样”,我很同意他的看法,神来之笔往往是在下意识时产生的,李白醉诗,梁楷醉画,都是在酒后精神完全放松,在“物我两忘”的精神状况下创作出惊人之作的。<BR>我总认为中国传统绘画框框太多,历代绘画理论像一层层、一张张无形的网,正因为它的逻辑性、哲理性相当强,那样地使人信服,所以人们打消了越雷池半步的念头,画地为牢地在里面求生活,久而久之,千人一面的弊病就无形中产生了,我觉得不妨在那些“成法”之外找一点出路,在古人的“大忌”里找一点出路,也就是在“错误”中找出路,一切新事物的出现总是要伴随着责难、诋毁、非议存在着,很多当时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作品最终得到了承认,而且有着永久的生命力。
大师的作品是无可非议的,有的好到完美无瑕的程度,但你如果认为大师的每一副作品都是如此,那就会使去你自己。

大吉图 136cmx68cm 面议或协商
6. 中国画的根基是笔墨,没有笔墨就不是中国画了,你是怎样看待笔墨的?在您的绘画演进过程中,您是否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笔墨艺术语言?
黄:澳柯玛有一句广告词写得很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中国画笔墨也是如此,唐代吴道子、阎立本画得好,宋、元、明、清不也还是在发展,再前进吗?清代流派众多,出现了许多有代表性的画家,“四僧”、“四王”、“扬州画派”、“海派”,宫廷画家郎世宁等。但是之后不还是出现了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潘天寿、傅抱石、黄宾虹、李可染、黄胄等在中国画发展和推进中做出巨大贡献的画家吗?
谈到中国画的笔墨立刻会想到书法,古人云:“书画同源”是很有道理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个绘画大师不能写一笔好字的。时代发展了,书法的功能似乎减弱了,一些没有经过书法训练的画家往往会回避和诋毁书法在中国画的重要性,以掩盖自己的不足。每张作品只落穷款也只是说明了自己的无奈。我感觉在练字的过程当中会体会到许多原来没有认识到的东西。苦瓜和尚《画语录》中的“一画论”生动地总结了中国画创作借物写心,物我为一,心手两忘的创作过程。“凭一画之洪规”,创作时就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这里主要阐释的是把书法创作运用到绘画创作中的演变、递进的过程。每一位画家都想找到属于自己笔墨的独特的艺术语言,也许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齐白石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但胜利永远是属于那些懂得研究性的做学问的人,关键就是那句人们常说又似乎麻木了一个字“悟”。

不要人夸好颜色 68cmx68cm 面议或协商
7. 请您谈一谈您自己的艺术经历以及自己绘画发展的基本阶段。
黄: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上在清代曾显赫一时,父母都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叶大学毕业,早年参加抗日。我是在一个省立中学度过了我的幼年和童年时代,从记事起,身边叔叔、阿姨也大都是清华、北大、北师大毕业的高材生。唐诗、宋词那时就开始填充我幼稚而空白的大脑。中学年代使我难忘,我几乎看遍学校图书馆里所有能找到的中外名著,现在回忆起来,对这些书籍的回忆和这些书籍的营养支撑我度过那个漫长的、没有文化、没有自尊、没有精神支柱的年代。编剧、演戏、打球、播音,我的多篇作文入选中学生作文选,我幢景着今后在北大未名湖畔的漫步,流连忘返,长吟短诵的惬意。但好景不长,“十年动乱”的帷幕一夜间拉开,数年的混战,留下美好记忆的校园被再度砸烂后,我没有任何选择地随着“上山下乡”的队伍来到农村。博学、善良的父母在那场人性扭曲的浩劫中中止了生命的脚步。我像随风飘零的落叶一样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我不由得想起陆游的词句:“零落成泥碾作衬,只有香如故”,我望着窗户纸上爬行的甲壳虫发呆。在一次为农民盖房时被砸成严重脑震荡,昏睡三天后竟失语,不能说话,半身痉挛。经过半月治疗后康复,竟没留下后遗症。返城后在百货公司当了一名售货员、美工。我初学人物,素描、速写,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国画人物画也多次参加画展并出版。后受到邢台画家白寿章、北京画家王雪涛、天津画家孙其峰的影响,逐渐学画花鸟画,第六届全国美展我的作品《梨园小景》(合郭明堂合作)入选并在《美术》杂志发表让我感到振奋。这是我以全新的艺术语言用花鸟画表现实生活的尝试。之后我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到各门类的艺术大师,在自己的脑袋突然变大到又逐渐转向平静的同时,我不自觉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艺术观念、艺术修养、综合技法上产生了质的飞跃。

大吉图之二 68cmx68cm 面议或协商
1988年9月“黄耿卓黄耿辛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在首都美术界产生轰动,几乎所有北京的画家都参观了我们的画展,黄胄题签、沈鹏写前言、潘杰兹送来题词:“耿卓耿辛,画坛双雄。艺贵独创,不与人同。艺超象外,神完寰中。观念开拓,变态无穷”。许多年过去,许多画家、理论家始终关注着黄氏兄弟的艺术发展,在新世纪翻开新的一页的同时,大家会高兴地看到,我们信心越来越坚定,脚步越来越扎实,只是多了一个迟到的厚积薄发和两鬓发白的沧桑,最近我的网站《黄耿辛的艺术世界》名列名人博客大全分类(时尚名流)热门排行第一,我感到很欣慰,和朗朗、黄豆豆、毛戈平等名人在网上相会,是一个学习、交流的好机会。我在中国通网亿万网民点击画坛风流——2006年最具升值潜力的百名画家榜上有名,使我觉得画家除了画画还要重视网络。他的宣传速度和覆盖面已显现出它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春江 68cmx68cm 面议或协商
8.清代画家石涛一句名言“搜尽奇峰打草稿”,说明到大自然中去挖掘搜集创作素材是非常重要的,您觉得深入生活对艺术家重要吗?您平时注重写生吗?
黄:古人作画讲三次第:“一曰身之所容,二曰目之所瞩,三曰意之所游”,言简义骇。“深入其里,曲尽其态,宛然如真”,表达了画家深入生活,回归自然,栩栩如生地刻画物象的创作愿望。“离象而求”、“象外得似”、“似与不似之间”,表达了心灵与大自然对悟后的艺术升华——“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境界。傅抱石先生说:“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有助于理解传统;也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够创造性地发展传统”。黄胄一九七七年在医院里和黄苗子谈到:“如果一个画家离开生活,不在生活中汲取创作源泉,那就像人离开了空气,庄稼离开了水分和阳光”。黄宾虹和黄山有着不解的情缘,他自称“黄山山中人”,黄山的七十二峰雄奇秀美,浩渺烟云,古松奇石在他胸中激荡,他说:“造化有神韵,此中内美,常人不可见,画者夺其神韵,才是真画”,他在黄山不知度过了多少春夏秋冬,看过了多少风花雪月、云卷云舒、日出日落。他笔下的山川是跳动的音符,是和他朝夕相处,窃窃私语的挚友。潘天寿的《小龙湫下一角》、李可染的写生集《江山如此多娇》,黄胄的新疆民俗生活画卷……。只有深入到生活中去,才会创作出打动人们心灵的力作和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只要是有条件,就要到生活中去,我在《砚边随感》中写道:年过四十,竟真不惑,没等画到自虐,自投笔而去。打打球,上上山,农民家里住几日,和放羊的老汉聊聊天,转累了,玩腻了,回到画室,觉得画室里的摆设也比原来顺眼,看去竟满纸是画,浑身是劲,信笔挥洒,到是有了几分灵感,这种创作状态是很难得的。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