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凭导师水平的奇才,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并不为之罕见。
而集书、文、印、画于一身并卓有成效,又在短短
两年内,其书画艺术在国际国内获20多项大奖,其中一等奖
6次之多;在"中国新文学之路--跨世纪征文大赛"中,由一人独享散文、
古体诗、新体诗三项大奖的,更可谓风毛麟角,这一近乎于
神话般的事实,却实实在在地降临了他的头上
----只有初中文凭,年仅48岁的极
其普通但富有传奇色彩的
中国男人----邓代昆。
----记者题记

邓代昆 68×68
祸兮福所倚。因家庭成份不好,他14岁被迫成了一名工人。几十年的艰苦岁月凝成4个字:感谢苦难!
在《当代四川散文大观》一书中,收录了一篇叫做《生命沉思录》的文章。这篇文章的署名是邓代昆。
在采访邓代昆之前,就因为这篇《生命沉思录》,无形之中我便对他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好感。这是一个"在苦水中泡过三次,在盐水中泡过三次,在血水中泡过三次"的男人,我想他的身上肯定刻着浓浓岁月的沧桑和印痕。恰恰相反,当见到他时才发现,坐在记者面前的邓代昆从上到下从头到脚,无处不透露出典型的艺术家的气质和风度,浓黑的头发,满脸的胳腮胡,眉飞色舞的谈吐,没有一丝可看出当年的"苦难深重"。倒是他那简陋而没有一处空隙的书房,似乎可以觅出当初一些"苦难"的影子来。
谈起不堪回首的童年,邓代昆的心中就有-种难以名状的冲动感。也正如邓代昆所写的那样,小时候的天空全是"阴霾"的。本来早慧的邓代昆5岁便上学读书,虽然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似乎为邓代昆成才早巳铺平了道路,可因为家庭成份不好,14岁的他便辍学,过早地加入了工人阶级的行列。在房管所当水泥工,在服装厂劳保社里作裁工、车工,机修工、美工,啥都干过。或许是从小出生于书香门第,或许是过早失学对知识有一种本能的渴求,或许……总之,邓代昆从小对书就有一种先天的偏爱。童年时他依稀记得,家里所有的书在付之一炬时,胆大的姐姐竟然背着所有的人,偷偷将两筐书提到自己单位单身宿舍的床底下藏匿。他看得真真切切,这些书便成了那个岁月他和姐姐维持精神生命的"基本口粮"。早慧的邓代昆至今还能背出他14岁时写下的一首题为《咏肥皂泡》的诗:"五彩七文玲珑球,信步浮空轻悠悠,蓦地风吹泡为影,只缘水身实难留。"那种天真的童趣,那种难以割舍的情愫,以及那种油然而生的种种感慨,都成为今天邓代昆厚积薄发的原动力。
自称一生胆小的邓代昆自与书结伴以来,便是一发不可收拾。但在那个年月能找到好书又谈何容易?精力旺盛的他,每每在工作之余,常偷偷四处寻找书看。他的初中老师李治修当时家住在茶店子,正好离邓代昆的工作单位很近,李老师的父亲李公甫是一个精通四书五经的老秀才,家中古籍很多。邓代昆在老师的引荐下,贪婪地翻读这些古典书籍。李公甫老人看到这位好学的后生,心里很是欣慰,冒着风险孜孜不倦地予以讲解、耐心辅导,邓代昆的古文字功底大进,两位年龄相差近半个世纪的一老-少,成了这个世上最为知己的忘年交。-切都是在暗地里偷偷进行的,为防止意外,每每碰到好书,邓代昆只有紧闭门窗,躲进小楼,上紧"发条",夜以继日地没日没夜地誊抄。那个年月,很难找到更多的好书读,姐姐床底下的书和李公甫老人处的书都读过了,为了充实幼稚的大脑,邓代昆为书可谓费尽心机,只要能借到一本书,他可以不辞艰辛路远,19岁的邓代昆躲在斗室呵着热气正加紧时间抄写书籍,那是他在当天上午步行40多里,通过一个朋友花4元钱'租"到的一本《儒林外史》,冷冷的清灯下晃动着邓代昆孤独而单薄的身影。直到次日清晨,望着屋外皑皑白雪,邓代昆才发觉自己的双腿冻得一动也不能动了。他抄《万树词录》,抄《中国文学史》,抄《四书五经》,抄孔子,孟子,墨子.诸子百家。他读《毛泽东选集》几乎达到可以熟背的程度,以至后来对毛泽东产生真正崇拜的地步。就是今天邓代昆当着记者的面都这样认为:"那个年月的抄书生涯可以说是使我今天脱胎换骨的根本,没有那个年月残酷的铸造,还真难想象能不能走到今天这个境地。"
就在这无可告慰的氛围中,邓代昆与书结下了永难割舍的痛苦恋情。借着夕照的微光,他从借来的各种籍中"目睹历史的悲壮惨烈,聍听历代哲人喋喋难休的争辩。"研究书文诗词赋匾对的精深韵味,探索古之哲人的崛起之法…… 尤具在艺术的深邃神秘中,邓代昆常常如醉如痴,留连忘返。有时按捺不住,他干脆铺纸挥笔疾书,或赋诗填词,或吟联作对,或立意纵论,每每成稿之际,便自有一阵畅快的慰藉。
在16平方米的"自读楼""囚禁"20年,落得个"禅机破处始通神"的自慰。又是一个20年的修炼,他已成为艺术界十足的"侠客"。
人生的苦闷、彷徨、充实、乐趣和想住,在邓代昆的《生命沉思录》一览无余。少年多磨难的邓代昆,只有将种种"苦闷、仿惶、充实、乐趣和想往"付诸笔端,然而在那个年月要想随心所欲地抒发心中的感情又谈何容易?家庭的遭遇和当初焚书的情景他水远也忘不了,从小胆小的他只有用所学的拼音偷偷地写-些东西,以让人看不出个所以然来,以为他无聊凭想象乱画,因此他才没有遭到什么不测。邓代昆很庆幸自己的精明,于是不少有份量的习作都是在这时完成的。"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那已是很早的事了,11岁那年受家兄邓代林的影响即爱上此道,岁月浸渍,代昆于书艺之爱也日渐深笃。24岁时与书法家陈昌后先生识见相同,惺惺相惜,遂成莫逆之交。而于书法的热爱之情大炽,几近于疯魔。就这样,陈先生成了邓代昆生活、艺术上第二个忘年之交。他们一星期见面两次,在一起切磋、交流、感悟、砥砺。但在那个"令人谈之色变的文化大革命中",学习书法,也自不免时时会有"封、资、修"的大帽于扣来。为了保护自己,他机智地把颜真卿的《争座位帖》把王羲之的《圣教序》等古代名帖剪下来,按偏旁部首重新粘贴在一起,这样字与字之间就没有必然的成语句的连带关系,也不怕人家抓辫子了。书画同源。就在此时,邓代昆凭着自己独到的悟性和灵感继而涉猎中国画和篆刻艺术。十分庆幸的是,那个时候由于年轻精力旺盛,休息时间多,加之一个人挣钱一个人花,有充沛的实力干自己所喜好的事业。
1977年邓代昆投于美术教育家、评论家、书画家李行百教授门下,成为人室弟子(李系中国画院画师,荣宝斋文物鉴定顾问,现任教于美国印第安娜大学)。1979年又复授业于书法篆刻家、古典文学专家蓝菊荪教授门下,研治先秦文学、诗歌及书法、篆刻。1975年邓代昆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四川书画界享有盛誉的赵蕴玉先生,那一年他已满25岁。赵老师的出现加上自己十多年的"修炼",使邓代昆的书艺日臻成熟,绘画技艺大长。他知道,自己是要致力了这一项古老的民族事业了。功夫不负有心入,邓代昆的书画艺术逐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随着岁月的流逝.邓代昆结婚了。他说他这个世界上最对不起,最让他感动的莫过于他的老婆。在他-无所有、书生气十足之际,妻子毅然来到自己身边,同甘共苦,忍辱负重。生活在一间16平方米的小屋内,"小俩口"几乎变成了"老俩口",每每夜深人静妻子酣然入梦之际,邓代昆却在艺术的殿堂里苦苦徜徉。每每出差在外,拧回来的'慰问品"是大撂小撂的书,而每次出差钱都用得精光。女儿出生了,邓代昆只有把屋子隔成半截,用布帘一拉,就有了自己的空间。到了夏天屋子实在热得挤得没办法,邓代昆干脆把铺盖搬进了简陋的办公室,每周回家一次拿换洗衣服。每每回家,妻子都是一脸的辛酸:"歇栈房的回来了。"他这个大老爷们又有什么办法呢?他深知欠妻子的太多太多了。直到1992年他们的女儿已10多岁了,一家三口才告别这间陈年老屋。也就在这间小屋里,这位共和国的同龄人完成了人生一系列的积淀和辉煌。1964年还是一介弱冠书生的邓代昆,在20午后已修炼成"家"的水平了。1984年他以自学成才破格进人成都市博物馆,专家们在"考核评定意见栏"中这样写到:"书法、篆刻、诗歌、散文,文物鉴定,均可卓然成家……其造诣已达到研究生水平,实青年中之佼佼者。"
为了这-句欣慰的评语,邓代昆整整"期待"了20个春秋。这并不迟到的喜讯对于邓代昆来说,是那么凝重和份量十足!
有人送拾他一个公式:6次金奖十3"大师"= 邓代昆现象。他说:"这不完全对,我一生只遵循两个字.那就是'悟'和'勤'。我从小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在采访期间一直让记者纳闷的是,好象所有的金奖都是为邓代昆而设立的,只要有他参加的比赛,榜上保证有"邓代昆"三个字。邓代昆的荻奖等级几乎都是"重量级"的,几乎都是他的同行们所可望而不可及的。在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能静下心来消除-切杂念,面壁数十年而痴心不改,并在此有所建树者,确实难得。无疑,邓代昆是这些面壁者们中的佼佼者,因为他们拥有常人所难以拥有的寂寞和难以想象的毅力。确切地说,邓代昆并非天才,也非什么祖传。但他具有天才的灵性和造就天才一样的悟性,可以说.一个"悟"字和一"勤"字,铸就了他今天不俗的业绩,铺就了他今天的辉煌之路。
进入博物馆后的邓代昆有了一种如鱼得水的酣畅淋漓,他鉴定文物、考证书画、研习书法、钻研中国画、精攻篆刻……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很快,邓代昆的书画便在民间有了"市场",不少人向他索要作品,不少人缠着要给他当弟子,还有不少大专院校聘请他去教授书法课程。每每遇到书画爱好者或索要作品,或讨之以法,他不论年龄长幼.不论身份高低,不论闻道先后,得道深浅,邓代昆均执以师礼,答疑解惑,从不含糊。他井未忘记当年在合作社期间,自己慕名师讨教而屡遭冷遇之窘态。相反他更理解求学之不易,1987年邓代昆被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聘为书法系主任.走上了大学讲坛。他之授课,不标新,不苟同.表现出-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每论-题,语言表述流畅明白,纵横捭阖,滔滔不绝。经典名句,信手拈来,却能恰如其分,令人信服。邓代昆常对学生说:"不可以仅限于'书'内求'书',要在'书'外求'书'。"而这"书"外的功夫,他以为就是学问修养。在做人的问题上,他认为书家首先应具备有高尚的道德。他说:"学书,立德最为紧要,切不可以轻毁前贤,诽谤时辈。"
邓代昆成功了。"国际和平友好书画大赛"金奖,"第二届国际书画艺术家邀请展"书画状元,"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作品联展"一等奖。山水画"雨后夕阳"收入《中国国画百人佳作选》,草书对联收入《国际现代书法集》。1990年在中国书画函大200余所分校教学质量评比中,他又被授予优秀教师证书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勋章。在他的名字前还有一长串闪光的头衔: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草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书协篆刻委员。参与编撰的专著达百余万字。邓代昆三个字及其事迹已被收入《中国文艺家集传》和《中国当代艺术名人录》,仅一部49万字的《广艺舟双楫注译》就凝聚了邓代昆多年的心血。至于众多艺术大家对他的赞誉,更是多得铺天盖地。
蜀中才子田旭中的话不无道理。他说:邓代昆博学机敏、雄辩、诙谐、尤善文辞,倚马可待,不论是写恣肆汪洋的论文,还是独抒性灵的散文,不论是用凝炼精致的古典语,还是明自晓畅的现代语,都能得心应手,各臻其妙。 这种学养和功力,恰恰是当今一班书画家最欠缺的。这又正是邓代昆艺术上的支撑点和得力点。"以立德、立功、立言来获取生
命的延续和生命意义的实现.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基于理性自觉而确立的人生理念。
也正好邓代昆在《生命沉思录》结尾中所发出的由衷的感慨--
"我赞美造物主的伟大,我要把我的躯体和灵魂奉献在他的圣座之前。"
"我从那千首万首的颂歌中,以最虔敬、最真挚的感情讴唱,党响,亲爱的妈妈!"
(文/章 夫)
原载北京国家科委《跨世纪人才》97年6期
章夫:著名(十佳)记者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