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坡陡峭,坚毅的刘老师坚持自己走路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心有良知璞玉,笔下真诚生活。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这是短短9天采访中对80岁高龄画家刘文西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感动印象。
没有徽章的军帽,一件灰白色中山装,鲜红的围巾,这是著名画家刘文西多年的来“素扮装束”。
2月2日,大年十一,本报记者有幸受邀全程采访了刘文西率黄土画派第19次的延安采风活动。无论是延川、清涧的乡间小道上,还是在绥德、米脂的窑洞院落里,都留下了刘老和黄土画派画家的足迹;或促膝畅谈,或跪足写生,这种情感让人感动,这种热情让人豪情万丈,这种力量让我们的艺术更加坚强。
小山村里,全村老少扭着欢快的秧歌打着攒劲的腰鼓在村口迎接采风团。满脸褶皱围着白羊肚毛巾的老农见到刘文西,激动地握住他的手说:“刘老,欢迎您来!您去年还画过我哩,我们村里人都等您来!”说话间,刘文西拉老农的手进了窑洞,坐上炕头拉起家常。
这是黄土派画家又一次采风的生动场面。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正如刘文西所说,实践是第一性的,理论是从实践中来的。黄土画派是要弘扬黄土精神的,而黄土精神包括中华民族的精神、延安精神、黄土文化精神以及劳动人民精神。
为纪念“延安文艺讲话”发表70周年,春节期间,中国美协顾问、省美协名誉主席、全国当代画派联谊会主席、西安美院名誉院长、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刘文西亲任团长率领黄土画派的艺术家们第19次赴陕北(过大年)采风写生,参加采风团的黄土画派画家成员有朱恪孝、郭线庐、王有政、陈光健、贺荣敏、姜怡翔、刘丹、陈宝生、杨国杰、张立宪、戴信军、成文正、陈联喜、刁呈健、李师明、马忠义等一行50余人,9天时间先后奔赴延川、清涧、绥德、米脂、佳县、延安、甘泉等地,顺利圆满地完成了采风任务,收获很大。

刘老师和老乡对跳秧歌 激情互动
黄土秧歌黄土情
赏花灯、观焰火、扭秧歌,陕北的年味隆重而热情。
此次采风我们看过10来场的秧歌。对于陕北的秧歌,刘老说他有难以割舍的痴迷。最让他难忘的是赵家山的黄土秧歌。
黄土山坡上,天是那样的蔚蓝,秧歌的队伍服装红得那样鲜,从山头上望过去,一种强烈对比的震撼美,这是刘文西脑海里的陕北秧歌。
大俗就是大雅、大美,黄土秧歌黄土情。
又一次来到赵家山,农家老汉、农家妇女组成的最原汁原味的秧歌队伍一会儿“龙摆尾”,一会儿“剪子股”,各种花样越扭越欢,扭到“卷白菜心”时,达到了高潮。刘老师也加入了秧歌队伍。一会舞两把扇子,一会顶着一把红伞,他在欢乐的秧歌队伍中开心得像个孩子。
黄土坡上起了风,四周黄土飞扬,刘老师身上落了一层黄土,但他并不在意,也不避一下风,还与一个穿着羊皮袄的老汉开始对跳,老汉越扭越欢,刘老师也被感染,兴奋地张着嘴边扭边哈哈大笑。
画家们见到刘老师那样高兴地笑着,也不能平静,纷纷加入了秧歌队伍,黄土画派的画家在黄土坡上跳着欢快的黄土秧歌,构成了一幅动人的黄土地画卷。

白东芳送刘老师 依依惜别
“容颜未变”的陕北女子
白东芳是30年前刘文西笔下的小女孩,而今已经39岁了,当刘老这次再见到她时,连连感叹她的朴实“容颜未变”。
刘老师和黄土画派画家们的到来,使得白家的小院里,顿时热闹起来。阔别多年的她一直珍藏着刘文西以她为模特创作的作品的照片。刘文西走进窑洞里,和白东芳的家人聊天。这位普通憨厚的中年妇女,顿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她面对镜头非常紧张但她的话语又是如此朴实:“30年前刘老师就画过我,30年后我没有想到刘老师还能到我家里来,感谢刘老师对我们的关心!”而和她长得酷似的女儿也对刘老师说:“祝刘爷爷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占宏,是一位在我们镜头前意外出现的女孩。在佳县香炉寺我们正在以黄河为背景照大合影,一个女孩窜到了刘老师面前。原来她是从报纸上看到刘老师写生采风的报道,追到写生团。经过一番解释,她是在8岁的时候就入过刘老师的画,并给她题字一幅“学海无涯”,刘老师给她精神上的指引是她一生都要珍藏的宝贵财富。
占宏告诉记者,这次为了能看到刘老师,她从米脂赶到佳县,一个写生点错过了,就追下一个,当书画数字频道的镜头对准她的时候,她激动地哽咽了。
刘老师画过的陕北人太多了,他看到陕北老农、朴实纯真的小女孩就特别地来劲,在他的眼中老百姓最美。而老百姓回馈艺术家的也是最真最美的感情。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有
刘老师对他的学生常说:“采风团是采风来的不是赶路来的,我们来就是为了有收获。”冰河旷野,窑洞群落,深壑高原,白羊肚毛巾老汉,这些场景在刘老的眼中都是生活的美。在车队行驶途中,刘老师随时叫停拍摄速写。刘老师说,画家必须用自己的眼光来读自然、读生活。
从姜氏庄园到高杰村、从杨家岭到魁星楼、李自成行宫与万佛洞里,小山坡上田野边,刘老师都要停留。他说:“ 美在自然,美在发现,美在生活,美在创作。”
在米脂杨家沟,刘文西老师和陈光健老师在毛泽东故居前速写,刘老师鲜红的围巾与陈老师满头的银发在夕阳斜照下竟有别样的美,这美是那样自然、那样和谐、那样感人。而那倒影又将这美拉得很长很长……
早晨8点多钟,在清涧的塔前。刘老师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下了车,选择了一个场景开始速写。零下20多度的天气,画了没多久,刘老师的手就发抖了,刘老师的随身工作人员要给他戴手套,刘老师执意不带,最后还是旁边的一位记者硬将自己的手套戴到刘老师的左手上。
速写结束,围观的媒体记者和画家们齐叹他速写造型传神,而冻僵了手、全身发抖的刘老师却诙谐地说,“别说,这冻着画的画,还别有一番冻的味道!”在刘老师的带领下,王有政、贺荣敏、戴信军、刁呈健等老师纷纷开始速写。
刘老告诉记者:“我从小在山区长大,砍柴、担柴是经常做的活。我又矮又瘦,和其他人相比我力气小,可是别人能挑我就能挑。我12岁的时候就挑两捆柴,咬牙一直挑回去。这锻炼了我的意志,劳动者面对生活的气度魄力令人惊叹,劳动人民的疾苦也让人同情。我的毅力就是从小在这种情况下培养的。年轻时画得不好,就大量的画速写,只有吃苦才能比别人强,只有比别人付出的更多,你的付出和收获才能成正比。”

刘老师倾情演唱《爱拚才会赢》
爱唱歌的刘文西
白天的采风结束后,各地政府都给予采风团热情的接待。每到一处就餐,刘老师必定要为大家献歌。工作人员爆料说刘老师是十足的“麦霸”。
刘老师不仅唱陕北民歌很拿手,唱流行歌曲更是让人吃惊。那样的韵味和底气哪像是一位80岁的老师唱的呢。
在延川的晚宴上,刘文西老师放声高歌震惊全场,一首《爱拚才会赢》获得满堂喝彩,三分天注定 ,七分靠打拼, 爱拼才会赢!这是他最爱唱的一首歌,也是他最爱说的一句话,更是他奉行的一种精神。
50多年来,他到陕北去了90多次;50多年来,他跑遍了陕北所有的县;50多年来,他20多次在延安过春节;50多年来,他在陕北结交了无数农民朋友;50年来,他画了几千个农民的肖像和上万张速写。
刘文西说:“黄土画派是在继承长安画派的基础上又有创新的画派,长安画派气势雄厚,生动活泼,而黄土画派在此基础上更显生活化。之所以能长时期在中国画界具有很强的实力,主要是黄土画派的画家不断有新作品,而且不断有好作品出现。
刘文西认为,要创立一个画派,首先必须要有一位领军人物,而且其作品必须经得起时间考验。其次,这一画派的组成人员要凝聚在一起,既各专所长,又相互提携,共同前进。从这几日的采风活动中,黄土画派艺术家们有亲如一家的氛围,有力求上进的姿态,有严于律己的作风。到生活中去观察、认知是黄土画家的毕生功课,他们的专注就是在大自然中发现那些生命的旋律,在描绘万物的生命中去体味生活。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