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强”的形式与浪漫主义美学追求——读成功美术馆馆藏周韶华先生有感

“雄强”的形式与浪漫主义美学追求——读成功美术馆馆藏周韶华先生有感

   2020-12-15 17:56:09   浏览数:

周韶华先生作品《瀚海晚歌》

    近日成功美术馆馆藏展出的一幅周韶华先生的作品,提起了笔者对周先生绘画及其艺术美学追求一探究竟的兴趣。此前对周韶华先生的了解,仅限于知道他是现代中国绘画革新中,继林风眠、吴冠中等先生之后的又一位国画现代派大家,也曾在赵无极先生的批评文章的“一面之词”中仅得一鳞半爪的信息获取,对其艺术未作深入的研究。

    那么就从成功美术馆馆藏的这幅作品,开启笔者对周韶华绘画艺术的初识吧!

    这幅周先生没有题跋的斗方画作,笔者命名以《瀚海晚歌》。画家所绘是苍茫天际飞过的五六只归鸟,近景处又有绚烂的红色点染,浓墨的线条勾画的一簇草木,水墨调和以色彩滃晕铺排成浩瀚的大漠。而整幅作品的上端,画家又以厚重的水墨晕染山石形成的类似窗口式视觉空间近景与自然留白,构成三角形态的画面深层空间。整幅作品,我们都能从画家的块面结构的组合中,体悟到画家在不同画面语言元素的对比营构中,所强调的势感。无论是水墨铺陈的块面,还是色彩形成的差异、物象的大小,以及景物的虚与实的空间营造,都是如此。

    从这幅作品而言,画家从传统国画的写意性,以及西画语言的抽象性等众多不同艺术的优长,都有吸收、实践、应运。其目的只有一个,为了达到画面整体上的艺术美感,即天地自然雄壮、崇高、浩瀚的势感。画面中大漠(亦或者其他物象)、红艳艳的矮树、天边的飞鸟,当然还有那不可捉摸但实实在在存在的元气流溢的虚无空间,画家都舍弃了传统国画山水绘画细小肌理“皴擦”的处理办法,只以混沌的、概括的,亦是抽象的画面笔触,重构自然对象的轮廓结构。并以整体图式构成中所强调的“势”,来表现山川、草木的体积与精神内涵。

    当然周韶华先生的绘画革新,在以抽象的画面形式,突出“雄势”的美学精神内涵中,也不忘对画面对象即“山水草木”本身的尊崇,以及如同传统书画艺术“逸”之美学的引入,从而又形成了其绘画“浪漫”的诗境传达。所以笔者在看到这幅《瀚海晚歌》第一眼的时候,脑海里蹦出来的是唐人的边塞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是宋人的豪放词: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辛弃疾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俄国诗人丘特切夫的写景诗:“好象遥远的车铃声响,在山谷上空轻轻回荡,好象鹤群飞过,那啼唤,消失在飒飒的树叶上”。简简单单的画面构成,但言及“气韵”,画家仿佛要把天地间的一切都要囊括其中,我想这也正是画家以大山大水之“雄势”,为绘画表现中心的魅力吧!

    总体而言,周韶华先生的“新国画”,现当代中国画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意义,毋庸赘言。然从其文化意义而言,上接先秦人文“天人之道、天地格局”的文脉渊源,下启“雄强、崛起民族主义精神”对现代审美的探索,在极富天地精神、宇宙意识的浩瀚、磅礴美学“势感”中,成就了其绘画革新的深远意义。
(文\成功美术馆书画艺术评论员 冯宜玉)


画家简介:周韶华,1929年10月出生于山东荣成市石岛,现居武汉。1941年参加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1950年毕业于中原大学美术系,先后担任湖北省美术院院长、湖北省文联主席,曾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中共十三大、十五大代表。 现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受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湖北美术学院、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中南民族大学、日本名古屋艺术大学客座教授,是西安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名誉教授。曾获屈原文艺创作奖,2008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称号。2015年获评2014年度“中华文化人物”。多年致力于中国画理论与创作革新的探索与研究,是中国画气势派的开宗创派者与理论建树者。
先后举办“大河寻源”、“梦溯仰韶”、“汉唐雄风”、“荆楚狂歌”、“黄河·长江·大海——周韶华艺术三部曲”、“神游东方—周韶华艺术大展”等画展。相继出版文集《抱一集》、《面向新世纪》、《大河寻源》、《感悟中国画学体系》等以及出版《大河寻源画集》、《周韶华画选》、《周韶华六十年艺术探索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周韶华》、《周韶华梦溯仰韶画集》、《周韶华汉唐雄风画集》、《荆楚狂歌 周韶华画集》、《黄河 长江 大海—周韶华艺术三部曲》等个人画集十余种。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



陇ICP备17005074号陇网文(2016)6819-012号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621号

2018 www.shj888.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