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边随笔(一、二、三、四)

2024-02-28

1298次浏览

(一)


    ●写生画切忌把极目所见的客观事物再现出来,要“师造化、师心源”,要有主观的选择,尽量体现出画家的艺术个性。一位成熟的画家不能在写生时套用课堂作业的技法。


    ●一幅好的作品应该具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独特性,包括画面感觉和绘画技巧,尽量避免自己老一套的程式化作业。作品如果有规律可循,可以复制。但可复制的都不是一流作品,只能算是工艺品。

砚边随笔(一、二、三、四)

周矩敏作品


    ●写意花鸟画最宜抒发个人情怀和笔墨功夫。它涉及线形、线质、线态,是个人综合能力与素养的体现。“画如其人”,八大山人一幅简笔花鸟画就把他对世态炎凉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写意花鸟难画鸟,特别是表现飞鸟的姿态更是不易。如果没有娴熟的笔墨技巧,很可能只求形似而难以达到神似。用活墨无死笔,将水墨把控在“失控”与“可控”的边缘才会出奇效,才能充分表现出自然的生命和灵性。


砚边随笔(一、二、三、四)

周矩敏作品


    ●求画面轻松是画界的一种共识。“松”有两种解释:一是指绘画技巧轻松,二是指造型轻松。前者是“技”,后者是“道”,将二者结合起来就完美了。


    ●中国的线描带有程式化符号,不像西洋画求空间维度,因此线的排列顺序、方向感、节奏感都带有装饰性。许多人一提装饰性就不由自主地往工艺画上靠,嫌“俗”,殊不知古代的人物画全带有装饰元素,敦煌壁画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砚边随笔(一、二、三、四)

周矩敏作品


    ●画家的风格不是追求来的,是水到渠成的自然流露。风格一旦形成就容易结壳,想再次突破谈何容易?因此,你的擅长就可能成为你的障碍。比如你擅画人物,那就尝试画些花鸟、山水,写写书法,艺术养分越杂,垒成的基石越宽,你的空间高度才会更大更高。


    ●追求绘画技法的“熟”要穷尽半生之力,再从熟练中进入“生”又要耗尽半生精力。一进一出,艺术人生就走完了。


砚边随笔(一、二、三、四)

周矩敏作品


    ●“史论”,学史就是为论,论无观点,史也白学了。傅雷之所以被艺术界记住,就是他不避讳世俗所见,谈事论艺能讲出自己的观点。


    ●中国画本质上就是写意性绘画,从哲学层面来看,这话没毛病。写意精神是一个抽象概念,这和物理层面上存在的工笔与写意形式是两码事。有时候妄议约定俗成的观念,等于空耗知识资源,没有实际意义。


(二)


    ●中国画的笔墨具有丰富的精神性,这种可见可悟的状态却不可言状。书画表现出来的“味道”是视觉之“味”,只能品无法言,孰高孰低就是从“味道”中品鉴出来的。


    ●用中国画手段去表现外国风情有点像红茶里加奶做出来的“奶茶”,虽然是两个品种,只要调和适当,也可以成为好“饮品”。掺入奶的茶还是要保持茶的口味,否则偏奶(西画)偏茶(中国画)都不是个味儿。画中景、心中味,自己要把握好。


砚边随笔(一、二、三、四)


砚边随笔(一、二、三、四)


    ●黄宾虹的山水画是一座高峰,但奇怪的是凡学黄宾虹山水画的却无一成才。究其原因,众人都在学黄的“技”却忽视了黄的“道”。计较于笔墨技巧——干、湿、浓、淡、枯、疾、涩等变化的人,大多不成气候,反而以道入技、依靠中锋之变化而成大家者居多,八大、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皆如此。


    ●绘画技法越繁缛越没有难度,越简单越有难度。凡是借复杂的制作技巧来丰富画面效果的,只能算是“工匠”精神;用技的丰富来掩饰精神的单薄,艺术生命力就难以旺盛。当然,用复杂的技巧能呈现出单纯的画面,那就是高手了。


    ●随着AI技术的应用,许多以写实为主的名家作画风格被科技手段所复制。现在只要输入相关数据就可以作二次性、三次性再创作,这引起了美术界的关注。科技与人竞争,谁会赢?如何创作出无规律可循的图式语言、模糊建立数据边界,成为捍卫艺术成果至关重要的手段。人机合作是技术,“人文情怀”还是要以人为本的。


砚边随笔(一、二、三、四)


砚边随笔(一、二、三、四)


    ●如今,传统绘画和当代艺术之间形成了一条鸿沟,各玩各的圈子,好像两种艺术是两条岔道上的火车,各自沿着自己的轨道前进,永远无法并轨。其作者群和观众群也泾渭分明,展厅、画廊、收藏圈就是分水岭。但也有例外,故宫举办院藏古画展览时,蜂拥而至的参观者中有老者但更多的是年轻人,他们很当代。艺术分传统与当代?这是个伪命题。观念决定存在价值。


    ●从艺术本体角度看,艺术创作是私人行为,拿起笔来求个性,这是常识。既然艺术讲个性,就涉及艺术批评方面的问题。我们通常有一个习惯:专家们喜欢让别人依照自己的经验去改画,结果集众多专家意见,画家初现的一点艺术个性被共性磨平了。这样的尴尬现在已成为一种常态。特别是给有艺术天赋的后生们提意见,我认为采取“无为而治”比“好为人师”更具积极意义。(附图为周矩敏作品)


(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了一条励志的古训。现在“行万里路”的大有人在,“读万卷书”者寥寥无几。古代读书人去画画,读书是正业,行路是见识,画画是修为,所谓的文人画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如今,文人和画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行路、读书看各自的兴趣。


砚边随笔(一、二、三、四)


    ●现在有个奇怪的现象:好画,未必出自好画家之手。许多国展获奖作者在下一次国展投稿时,初选可能就被淘汰了。水平如此不稳定?这彻底颠覆了好画一定出自好画家之手的传统观念。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文讲究层次。观照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人的作品,虽风格各异,但艺术层次相当;虽有精品和潦品之分,但总体水平是稳定的。齐白石的此虾与彼虾差距不会太大,这就是——大家。


砚边随笔(一、二、三、四)


    ●自媒体的兴起似乎冲击了传统官媒的威权,大有与之平分秋色之势,但细想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官媒,能证明你存在的真实性;自媒,可以夸大你存在的娱乐性。前者可以沾染点儿庙堂气,后者可以沾染点儿市场气。因此,无论在庙堂办展还是在市场吆喝,互为尊重、互相包容,“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人生不易,彼此看菜下饭,各取所需。


●从社会学角度看,画画对社会进步没多大积极意义。但对个人而言,画画有点儿意思。能把有意思的事贯穿一生,对生命来说就是意义。


砚边随笔(一、二、三、四)


    ●不知道啥时候出现的画二代、画三代群体。画画是极端私人性的文化创造行为,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传代?闻所未闻。从没听说过国外有画二代群体。假如遗传学上证明创造性思维可以传代,那么大画家的后代全是大画家了。据说北京曾办过名为“青出于蓝”的画二代、画三代的画展,捧场的人很多,江湖效应大于艺术效应,最后以“青出于蓝不如蓝”的结局收场。


砚边随笔(一、二、三、四)


    ●如今的社会生态环境越来越令人难以适应。以专业为重的美术界也时兴“圈子文化”了,此圈彼圈就像江湖帮会一样各行其是。只要有圈子存在,文艺作品评选就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公平公正。职位决定地位,地位决定价位,权益总能跑在利益前面,弯道超车成为一种常态。此风不清,美术难有净土。(附图为周矩敏作品)


(四)


    ●有人问我,为什么画家都个性张扬并且很自负?画家分两类:体制内和体制外。前者是少数,后者是多数。多数画家属于文化的创造者和劳动者,他们是一个最诚实最不善于伪装的群体,但又急盼着人们能够读懂他们的画,以画换生活,喝几声也属于“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雅举。他们有的装束怪异,这是在给自己做一个流动的广告,没毛病。他们自言自语为自己鼓劲打气,远比某些体制内大佬自吹自擂更具诚信。


砚边随笔(一、二、三、四)


    ●说起文化代沟总有人喜欢和年龄挂上钩,好像生理年龄决定了思想观念。这种一概而论的观点,既不科学也不人道。文化观念因人而异,文艺批评尤其如此。“文如其人”,这里的“人”是指作文之人,不是指自然人。毕加索和赵无极至老都在创新,他们的艺术观念一直是时代的风向标。


    ●我很佩服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哪怕早已经退位还保持着在位时的那种优越感,他们出席活动对自己位置的安排很敏感,也很在乎自己在公共环境中的话语权。他们一开口就带着庙堂腔,用正确的废话作所谓的总结。他们处处用好为人师的态度给别人指点江山。他们有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信,发现别人的缺点就像发现自己的优点那样容易。这样的“高人”还少见吗?


砚边随笔(一、二、三、四)


    ●有一次亚明对董欣宾讲,古代有十八描之说,如果你真有自信就再往前走一步,创造出第十九描。此话虽属于亚与董谈艺闲聊的激励之语,但也提出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如何为传承发展定一个现实方向。为此,我一直在努力尝试突破既有的样式。我现在的白描人物用线异于传统的十八描,虽不能妄言是第十九描,但个人风格的识别度还是很高的。如何在学术上定位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之线为我用。


砚边随笔(一、二、三、四)


    ●自从李震坚、方增先用水墨加素描的方式画现代人物后,“水墨写实人物画”成为新浙派的主要特色而风靡全国,也成为表现重大题材首选的形式,几十年没有大的改变,当然其间也衍生出许多其他表现方法,但是手段都类似。水墨写实人物画成为最不能体现个人风格的画风。写实以“似”为主,严重阻碍了发挥写意的想象空间,尽管有造景的画面,但把写实人物置于虚拟世界的浪漫情怀还是与意象相去甚远。现在回想,潘天寿当年坚持中西绘画必须保持距离、强调传承创新以线造型的观点是具有前瞻性的。丰富的水墨语言本是来自大写意花鸟画的手法,现在硬是和素描扯在一起,如此,笔墨与造型之间左顾右盼、顾此失彼,削弱了各自的长处。一幅画出现了不同风格:头像和手是写实性素描,服装、场景是水墨大写意,此类画可以作为美术作品,但不能称为中国画。反而以线为主、注重结构的人物画更具中国味儿。(附图为周矩敏作品)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

成功书画家网
祁海峰
祁海峰

祁海峰,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理事 、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河北省

 1件作品 225热度

梁占岩
梁占岩

每每赏读到梁占岩先生的画作,我总能感受到隔着时空吹来的魏晋之风,笔笔生发

 1件作品 854热度

满维起
满维起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白居易诗句)。我们今天再来讨论满维起

 4件作品 3682热度

张复兴
张复兴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认为,艺术家“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张

 6件作品 4752热度

李明久
李明久

“学写山石,必多游大山,搜寻生石,按形求法,触目会心……故曰神而明之,存

 4件作品 3701热度

范扬
范扬

南朝宗炳论画曰:“澄怀味象”,又说:“含道映物”。静穆澄观和生命活泼是万

 9件作品 5835热度

白云乡
白云乡

赏读当代著名山水画家白云乡先生笔下的山水画作《山川气象》《清朗乾坤》(成

 8件作品 7299热度

马刚
马刚

“情之所到,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王夫之《古诗评选》),作诗

 2件作品 2299热度

周矩敏的文章

笔含意趣 文气氤氲——苏州国画院原院长周矩敏先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读

笔含意趣 文气氤氲——苏州国画院原院长周矩敏先生作品(《西部

或品茗谈玄于幽静园林之中,或怡然垂钓于湖河溪泽之畔,或悠然听琴于虬松古木

2024-06-05

砚边随笔(五、六、七、八)

砚边随笔(五、六、七、八)

周矩敏画家,周矩敏人物

2024-03-20

砚边随笔(一、二、三、四)

砚边随笔(一、二、三、四)

周矩敏画家,周矩敏人物

2024-02-28

笔富生趣 书卷味浓——苏州国画院名誉院长周矩敏先生作品(甲辰贺新春线上展)简析

笔富生趣 书卷味浓——苏州国画院名誉院长周矩敏先生作品(甲辰

苏州美协名誉主席、苏州国画院名誉院长周矩敏先生的《松下驻闲士》《坐有清风

2024-02-20

笔写心画 文脉传承——苏州国画院名誉院长周矩敏先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读

笔写心画 文脉传承——苏州国画院名誉院长周矩敏先生作品(《西

周矩敏先生作品《水边照影》 清代石涛说:夫画者,从于心者也,近现代潘天寿

2023-04-04

园林之趣 怡然之韵——赏读苏州国画院名誉院长周矩敏先生(壬寅贺新春成功美术馆馆藏名家作品线上赏鉴)作品有感

园林之趣 怡然之韵——赏读苏州国画院名誉院长周矩敏先生(壬寅

周矩敏先生画作《柳荫垂钓图》 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

2022-02-10

周矩敏:先生

周矩敏:先生

周矩敏,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江苏

2022-01-27

笔驻园林 墨藏谐趣——赏读成功美术馆馆藏苏州国画院名誉院长周矩敏先生作品

笔驻园林 墨藏谐趣——赏读成功美术馆馆藏苏州国画院名誉院长周

周矩敏先生画作《烟轻琼花义满园》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周矩敏

2021-05-26

笔墨意趣 别具一格——苏州国画院名誉院长周矩敏先生作品在“翰墨丹青耀金秋•全国名家书画展”展出

笔墨意趣 别具一格——苏州国画院名誉院长周矩敏先生作品在“翰

馆藏周矩敏先生作品《湖中自有沽酒处》 本网讯(记者 冯宜玉)为迎接伟大祖

2020-09-18

周矩敏画作入选沐盛世春风 赏时代丹青——戊戌成功美术馆馆藏作品春季线上联展

周矩敏画作入选沐盛世春风 赏时代丹青——戊戌成功美术馆馆藏作

周矩敏画作《苏园早春》 成功书画家网3月21日综合报道(记者 冯宜玉)

2018-03-21

园中造乾坤 闹市得意趣————成功书画网周矩敏园林山水作品赏析

园中造乾坤 闹市得意趣————成功书画网周矩敏园林山水作品赏

周矩敏画作《苏园早春》 成功书画家网(记者 冯宜玉)1月3日报道 成功

2018-01-03

周矩敏人物上拍成功书画网(微)拍第九十期拍卖

周矩敏人物上拍成功书画网(微)拍第九十期拍卖

周矩敏上拍人物画 成功书画家网8月17日讯 周矩敏先生的人物画

2017-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