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迪和中国画创作笔谈

2012-03-01

文章来源:
405次浏览
●笔墨是中国画的第一生命
早些年,吴冠中先生说了一句“笔墨等于零”,引起了较大的艺术争论,直到现在都没有一个结论,其实吴冠中先生也不是说中国画不要笔墨,只是说一幅画的思想内涵远远高出笔墨的本身而已,这是一句比较哲理的话,只是希望中国画家不要沉迷于纯粹的笔墨游戏之中。一切艺术的产生都来源于生活中的某种趣味,也就是趣味美。而趣味的来源可能就是某种让人愉悦的游戏,中国画的产生来源于中国书法,也就是起源于中国毛笔笔法的运用和墨理的实践,即笔墨的趣味美。而这种笔墨的趣味美的开始,也就是从笔墨游戏而来,当一种游戏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规则并拥有自身发展模式以后,它就是一种文化或某种艺术。笔墨游戏艺术其实就是中国画艺术的母体,因此离开了笔墨,就无从谈及中国画的本身。
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就是用笔、用墨、用色、用水和用纸,其中用笔和用墨是基本的基本,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笔法和墨法,而墨法往往是通过笔法来表现的,因此笔墨往往合为一体,说到了“法”就说明笔墨具有无穷的变化空间,就有变化莫测的表现形式,具有自身的生命内涵,因为笔墨拥有自身存在的形式和发展的规律,不同的笔墨代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审美情操,一幅画或艺术家本人的思想内涵主要是通过笔墨的内涵来表达,因此一个懂得中国画的人最先欣赏的是一幅画中笔墨本身的内涵价值,而不是画面表现的形式内容。如果一幅完美的中国画由几个生命组成,如笔墨、题材、形式等,那么笔墨肯定是摆在第一位,它是中国画的第一生命。因此一个中国画家对中国画的探索和研究,最先应该是对笔墨的研究,如果能从笔墨中探索出新的方向,那么中国画就拥有了新的生命。

 

 

●中国画的发展99%是继承
一切事物的存在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所以发展是绝对的,然而发展的方向不同,其结果也就不同,有的是再生,有的是死亡,有的是新兴,有的是末落。这里可以看看水的哲学,由一滴滴水汇聚在一起,变成小溪,变成河流,变成大江,最后走向汪洋,永远连接着源头,从不敢离弃自己的航道,由小到大,顺势而行,滔滔不绝,走向光明和广阔。中国画的发展几千年来形式、题材还有其它的方面一直在发生着变化,然而笔墨没有变,这就是本源,中华民族独有的东方审美理念没有离开,这就是它的航道。发展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有基础,地基越深越稳固,房子就会建的越高越漂亮,因此发展的根本是继承,可以说中国画的发展99%应该是继承,只有这样才能传承才有发展,继承什么?那就是中国画的源和中国画的道,也就是笔墨和审美理念。人的一辈子很短,能做的事情不多,能从一个方面做出一点成绩就可以了,中国画是通过几千年一代代无数的人共同努力才发扬光大的,每一个人都只是长河中的一点一滴。李可染先生研究出了逆光,傅抱石先生研究出了散笔,张大千先生研究出了泼墨泼彩,徐悲鸿先生开创了中西结合的尝试等等,他们都是在笔墨上下功夫,然后做出了某一个方面的突破,这就是贡献,这就是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受媚外思潮的影响,中国画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那种抛弃本源另造一套,或者套用中国画的形式,滥用其它工具进行实验、游戏和制作都是对中国画的一种扼杀。作为一个中国画家应该在中国画本源上下功夫,探索笔墨本身的内涵和精神,才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和创造,这一点一滴的开拓就会推动中国画的发展。
●中国画是一门抽象艺术
中国的文字是象形字,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中国画是从中国书法发展而来,因此中国画的起源就具有抽象性。首先中国画的基本工具是毛笔和墨,毛笔的笔法变化万千,具有自身的生命性,中国画的思想和情感主要是通过笔法的运用,也就是点和线的组织与形式来表达的,不同的点线形式即笔法表达的思想内涵是不同的。而中国画用的墨其实就是一种单一的黑色,它是通过墨色的变化以及墨理的组织来表达大千世界的,这种单一的笔法线条和颜色决定了中国画的抽象形式。其二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庸之道,齐白石说“似则熟不似则非,美在似与不似之间”,充分的反映了这种独有的文化审美理念,中国画要求“笔墨来于自然而高于自然”,以及“要神似,不要形似”,比方说“以形写神”、“借景抒情”,“诗情画意”,即追求的是“神”、“情”与“意”。具体一点,就是说,“写形”、“借景”只是手段,“写神”、“抒情”才是目的。这就决定了中国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意识形态。其三中国画在形式结构上具有超时间和超空间性,由于中国画更加注重是笔墨的内涵,也就是意识形态至上,其画面的形式结构不完全依自然法则而行,比如中国画的透视法则就不是“焦点”而是“散点”或“多点”透视。中国画如分为山水、人物、花鸟等几类的话,那么花鸟画就是代表,它是中国画中发展的范本,其对物象的描述不分季节和昼夜,也不分远近和高低,完全抛开自然景致,而是根据画家心理意象在画面上有机组合,既能表达画家自身的思想情感,又能表现自然物象的精神风貌,是所有绘画艺术中的绝品。当然中国画的抽象性并不是虚无主义的纯主观的、空洞的抽象,而是有客观的具象为依据的抽象。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国画的抽象性的话,那就是“似”,因为“似”正好在“是”与“非”之间,“是”就是真实客观的具象,“非”就是虚无空洞的抽象,“似”是一个哲学范畴,要求在“是”与“非”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适宜的标准,这就是一个“度”的问题,它是中国画的追求。
●中国画的符号性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一直生活在一个符号的世界里,符号是人类认识世界、研究世界、征服世界和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如文字、音乐、舞蹈、语言,甚至衣服、住房、道路、桥梁等都是符号。中国画当然也就是符号的化身,在创作中符号化既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画的内涵之所在,其具体表现,一是笔墨本身的符号化。每个画家的笔墨因人而异会产生自然的不同性,如喜好、力度、速度、情绪、生理、环境等,都会影响笔墨的差异性,而不同的笔墨代表着不同的意象,这就是有人称之为笔墨语言。一个好画家必须有适合自己的笔墨语言,也就是要找到自己的笔墨符号。二是绘画时对物象描述和表现的符号性,也称之为造形。因中国画描述的不是物象的本身,而是物象的神,因此对不同物象的描述就会产生不同的符号,不同的画家因素质、认识等各方面的不同产生的符号亦不同。如画树、房、桥、石、山等,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等所有画家的造形都不会相同,这就是造形或造景的符号性。三是画面结构的符号性。一个画家都会有自己的一个画面结构的习性或审美定性,这当然由画家自身修养意识和题材决定。如中国画中提出的“S”形、“Z”形、三角形构图法则,这就是一个公共审美符号,这也就是所说的结构程式化。因不同的符号代表着不同的精神和物质,因此就会有丑的、美的、甜的、苦的、空洞的、现实的、高雅的、庸俗的等区别,能找到既能表达自己,体现社会,又能表现自然物象的符号,是每一位画家的追求。
●中国画的哲理性
东方文化之所以神秘而深奥,就是因为它深谙自然和社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神秘最重要的就是它充满着哲理的内涵。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精粹之一,自然也就是一个东方哲理的载体,首先中国画要求诗情画意,既求形似更要神似,这就是意识形态第一,这个意识形态就是一个哲理的范畴。其二,中国的笔墨语言就是一个哲理语言,如虚实、轻重、浓淡、长短、粗细、曲直、枯湿、顺逆、方圆等都是要求矛盾的统一,有机的结合。笔墨是中国画的生命,中国画就是一个笔墨矛盾的有机结合统一体。其三,中国画构成是一个哲理程式,如“阴阳结合”、“虚实搭配”、“以白挤墨”、“以点代线”、“以线代面”、“虚中有实”、“实中存虚”、“点线面结合”、“密不透风,疏能跑马”等都是一个哲理手段和要求。其四,中国画要求题材的哲理性。如要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木有春秋”、“山致高远”、“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气韵相生”等,都是在一个哲学范畴里表现物象。故一个中国画家首先应该是一个诗人,一个哲人,中国画不是照搬自然,而是诠释自然。一个诗人能用短短的行句让人热泪盈眶,联想无穷,一个好的中国画家同样也应该是能用寥寥几笔使人流连往返,回味无穷。
●中国画的平面性
平面艺术好像是现代美术中产生的一个名词,指的是设计类学科,其实中国画就是绘画类平面艺术的范本和母体。首先,中国画讲笔墨层次,既有整体层次,又有局部层次,这个层次就是面与面的关系,也就是笔墨的平面结构。其二,中国画没有透视,其实这种无透视就是一种平面透视,因为中国画的空间关系不是按自然透视原理来表现画面物象的空间形象的,而是通过笔墨关系来体现物象空间关系的。有人说中国山水画有“高远”、“深远”、“平远”、甚至有“幽远”,“阔远”“迷远”等六远透视法则,其实这只是前人总结出的中国画自然物象透视原理,而不是中国画创作中处理空间关系的透视法则。近代美术理论中根据西画和照相机的“焦点”透视,提出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法则,应该就是一种平面透视。其三,中国画的结构是多重平面的结合体,因为中国画对物象的描述,并不是按物象自然的空间关系以及物象本身的形象结构来表现,如山的远近高低,人物的前后左右,这种位置空间关系都是通过笔墨层次关系来体现的,如山水中远山既可用重墨, 也可以用淡墨,还可以线勾,或用墨留白等方法,再如中国画的对比法、留白法、分染法、线描法、积墨法、泼墨法、破墨法、黄金分割法等都是平面组合法则,实则就是平面构成法。因此中国画不是照搬自然,再现自然的艺术,而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平面构成艺术,既能体现自然的空间感,又能给人留下余味无穷的思维空间意识。
●中国画的书写性
中国画是从中国书法艺术发展而来的,用的基本工具是毛笔,因此从源头来讲就要求有书写的属性,而书写的表现特征主要是“严谨”、“流畅”、“规律”、“速度”、“变化”、“抒情”、“象征”、“意象”、“哲理”等。首先中国画是一种笔墨艺术,也有人说中国画是线的艺术,古有“无线不成画”,黄宾虹也说“线是画骨,墨是画肉”,既然是线的艺术,那么书写性就是它的基本要求了。其二,中国画要求具有表演功能,而这种表演性只能通过书写性来表现,中国文化深厚渊博,对所有的一切都要求内功的修炼,厚积薄发,古有“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之说,中国画亦要求下笔要稳,定形要准,胸有成竹,一气呵成,这都是说明中国画必须具有书写的特性。其三,中国画画面要求清晰明快,具气存韵,慎忌“浊”、“沚”、“涩”、“塞”、“浑”、“板”、“结”等,这都说明中国画对书写性的要求,书写性正好表达了中国画笔墨形式的合理性、趣味性和表现性,是中国画笔墨内涵之所在。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

成功书画家网
张江舟
张江舟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中国的画……是一个线条的组织。”,线条不仅透露出形

 5件作品 1076热度

杜滋龄
杜滋龄

杜滋龄先生是当代画界风格鲜明而成绩卓著的艺术家,其笔下人物汲取技法丰富,

 5件作品 1545热度

师恩钊
师恩钊

师恩钊先生的山水画,着力表现北方山水的奇峻风光,构图恢弘大气,笔墨雄浑苍

 6件作品 4081热度

张捷
张捷

传统和生活,是绘画创作的两大重要源泉。前者,不仅以古人浩如烟海的经验总结

 7件作品 2846热度

裘缉木
裘缉木

孙过庭《书谱》中,对古与今、旧与新的“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对比批评主张,

 5件作品 2721热度

李翔
李翔

关于中国画的“形神”之论,历代以来多有阐述。譬如魏晋南北朝谢赫的“应物象

 3件作品 3870热度

张松
张松

“张松先生的山水绘画,扎根于徽山皖水自然之中,家乡芜湖的山水风光、湖中烟

 5件作品 6402热度

王梦湖
王梦湖

清代画家龚贤说:“心穷万物之源,目尽山川之势”,对自然生活的感物历来是

 9件作品 8365热度

最新文章

碧水脉脉可游 青山葱葱可居——中国美协理事李呈修先生手卷画作(“五一劳动节”馆藏名家作品展)赏读

碧水脉脉可游 青山葱葱可居——中国美协理事李呈修先生手卷画作

中国的山水绘画,“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的最高生命理想追求和澄

2025-05-06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布 局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布 局

布局的时候是快乐的,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神圣的向往。现在是辛苦的,不遗余力

2025-04-30

百岁猫王 巨著皇皇——读孙菊生老夫子长卷(“五一劳动节”成功美术馆馆藏名家名作展)有感

百岁猫王 巨著皇皇——读孙菊生老夫子长卷(“五一劳动节”成功

提起画猫孙菊生老夫子号称“百岁猫王”,是介于曹克家兄弟的工笔和刘奎龄、刘

2025-04-30

取象惟诚 传神乃真——当代著名人物画家刘选让先生作品(“五一劳动节”馆藏名家作品展)赏读

取象惟诚 传神乃真——当代著名人物画家刘选让先生作品(“五一

元代赵孟頫曾为画补跋云:“余尝见卢楞伽罗汉像,最得西域人情态,故优入圣域

2025-04-29

天涯芳草  似水流年——读中美协副主席李翔先生的一幅画(“五一劳动节”馆藏名家作品展)

天涯芳草 似水流年——读中美协副主席李翔先生的一幅画(“五

,画家用浅绿钩染着波澜起伏的青青草地,用浅绿加些许青色画出静静搁置的扇子

2025-04-28

挥彩写萱草 灿灿能解忧——当代著名花鸟画家郭怡孮先生作品(“五一劳动节”馆藏名家作品展)赏读

挥彩写萱草 灿灿能解忧——当代著名花鸟画家郭怡孮先生作品(“

读小学时学校的花圃中种了许多萱草,因为爱其岁岁黄花灿灿满园,于是向管

2025-04-27

秋光明媚 光影互彰——官布先生《青山秋色》(“五一劳动节”成功美术馆馆藏名家作品线上展)赏读

秋光明媚 光影互彰——官布先生《青山秋色》(“五一劳动节”成

“审美判断的基本内容是对象的形式所引起的快感。这种形式之所引起快感,是

2025-04-27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高度重视并努力做好宣传工作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高度重视并努力做好宣传工作

今年以来,宣传工作有声有色,新媒体宣传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微信采编和转

2025-04-25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成功事业阔步发展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成功事业阔步发展

一是新班子运行整体良好;二是暑假培训达到了预期目的;三是各实体单位主要

2025-04-25

周矩敏十年新作展亮相昆山!

周矩敏十年新作展亮相昆山!

据悉,该展览将持续至5月10日。本次展览展出了周矩敏近十年来创作的《

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