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天宇旷 切切故乡情

2012-03-07

文章来源:
408次浏览
 

 
陈治元成功美术馆展览作品     价格:10000元
 
      ——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陈治元先生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中国书法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和馨香,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陈治元先生是我省书坛上的一枝独秀,曾为欧阳中石先生指导的99级“国内访问学者”。青海民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从1994年开始,他的书法作品连续十多次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各种书法大赛中获得大奖,多篇论文在《书法研究》、《中国书法通讯》等重量级刊物上发表,成为我省书坛上一颗熠熠生辉的书星。
 
  陈治元,男,汉族,西宁市湟中县田家寨镇沙尔湾村人,1964年12月生。“亲不亲,故乡人。”和陈治元先生相识是由朋友引荐或纯粹是一种因为我们是乡亲,才大胆地和先生面对面交谈了不算太短的一段时间。起先,由于先生比较显赫的地位和有些名人比较高傲的姿态,心理上先是有了一种莫名的陌生,但从第一眼看到先生的身影到后面亲切的交谈,却慢慢从心灵深处感悟到了一种原本是“字如其人”而对我来说是“人如其字”的亲切感。先生的字是中国书坛上有名的,我是外行,不敢也不想班门弄斧,妄加评论。但先生一提及湟中,便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虽然他现在不经常住在湟中,但他的亲人还在湟中,他的梦里还是一幕又一幕湟中山山水水的红蓝绿紫,他心里装着湟中……
 
  我也便不想多说先生的才艺,只想简单地把先生介绍给还不太了解先生的湟中的乡亲们。
 
    1964年12月,先生生于田家寨镇沙尔湾村一个平凡的农民家庭,父母亲生了他们五个小子,他是最小的一个,也是最有灵气和福气的一个。“湟中县的文化氛围是比较浓的。”先生对湟中最深的印象是这样的。他从小时候就知道,上学时,在班里谁的字写得好,就基本上是优秀学生了,先生也是因为写得一手好字而经常得到大家的夸奖,包括老师和家长,自己也因此在好多时候象喝了酒那样兴奋,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对读书和写字也就越发地痴迷了,相信自己是世界上最棒的人。上初中那年,一次出去到邻村玩耍,在一个朋友家堂屋里他看到了李德渊先生的一幅四条屏,上面的字一下子震撼了他的内心。他怀着异常兴奋和激动的心情再三揣摩着上面的字,久久不肯离去,尽管那时他对中国书法的真谛还在梦中,但回到家他便迫不及待地找来纸和笔,凭着自己的记忆,模仿着写出了他的第一幅“作品”。先生说:“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确年少幼稚,但模仿写出的那个四条屏是我第一次尝试并完成的作品,所以印象非常深。”
 

 
陈治元书法作品欣赏

  上高中时,湟中县文化馆派老师对全县有书画特长的学生进行选拔,准备对一部分稍有基础的学生进行一次短期培训。当文化馆的老师来到先生所在的学校,从一摞摞作业本中初选时,先生的一手已经比较秀气的字引起文化馆来的老师的注意,后来他也理所当然地首先被选中了。经过几个月较为专业的培训,虽说那时候培训的内容重点为绘画,但对先生书法基本知识的掌握起了很大的作用。
 
  人一辈子究竟要吃什么饭,究竟会有什么福什么祸,是谁也提前难以预料的,先生也一样。高中毕业后,他连续两年高考,未能跨进大学的校门。就在他对自己的前途黯然神伤时,他却遇到了一位贵人,这人就是当时田家寨乡的党委书记马佐春。马书记在下乡时了解到他的事情后,对他说:“你是个很聪慧的孩子,字也写得好,就这样在农村里过一辈子,有点太可惜了。现在离高考还有一个多月时间,我给中学里的老师打个招呼,你去补习一下,说不定还有希望呢!”
 
  吉人自有天相。就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就这么一次轻而易举的小忙,却改变了一个人一辈子的命运。那年,先生也真的未辜负众人所望,真的考上了青海师专。到现在,先生对马佐春书记依然有一种感激涕零的眷恋。
 
  1984年,先生考入青海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虽然所学专业是化学,但先生的书法特长在校园里却异常活跃,用他的话说“那时候学校里书写的东西很多,对我来说,也有了用武之地。”上世纪80年代初期,书画市场才开始起步,能见到的书法作品很少,在先生的记忆深处,西宁大十字邮局橱窗里展示的李海观、王云等我省书法家的作品对他有莫大的吸引力,也是他常去的地方。每次看完回到学校,他就会不断地默写创作。
 
       1986年,离先生毕业还有一年,可先生在学校里已成了红人,校方早早地就有了将他留校的意愿。1987年,他真的因书法专长而留校。三年后,26岁的他走上讲台,成了一名专职书法教师。光阴荏苒,就这样,先生在三尺讲台上度过了近二十个春秋。“书法教学本身对我的书法学习帮助很大,应该说这种条件是得天独厚的。”先生说。1994年,30岁的他迎来了他书法艺术的第一个高峰。
 

 
陈治元书法作品欣赏

    当年,他的作品入展全国第一届正书大展。为了近距离的学习和交流,那年,他自费到展览地北京看展览。“当我在展厅里看到我的作品时,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这次看展览,既给了我信心,也让我看到了差距。”时隔两年,在1996年举办的全国第一届行草书大展上,先生的作品再次入展,也是青海省唯一入展者。和第一次入展一样,他再一次自费前往展览地广东茂名市看展览。“那时候我的工资只有三四百元,去看一次展览差不多要花掉我近两个月的工资,但现在想起来,的确很值。”先生感慨地说。在以后的十多年里,他的作品频频亮相各类全国性书法展:
 
  1997年,成功联合举办了青海省书法十人展;
 
       1998年,他的作品入选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
 
       1999年,他的作品入展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览,成为首都师大欧阳中石教授指导的“国内访问学者”(至2000年),荣获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石油杯”省展一等奖;
 
       2000年,他的作品入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取得美术专业书法方向副教授职称。

       2001年,获庆祝建党八十周年“青海油田杯”省展一等奖;
 
       2002年,作品入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展览,全国第四届楹联书法大展。联办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青海入选作品展。作品入编《翰圃积跬——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所师生作品集》;
 
       2003年,作品入展首届“杏花村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中央电视台、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全国第二界行草书大展。获人寿保险“双成杯”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增补为青海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2004年,作品入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览,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获第五届青海省政府文艺奖。

       2005年,获第二届全国电视书法大赛入围奖,入展首届走进青海全国书法大赛。
 
       2006年,入展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2008年,入展千人千作展。参加中国文联主办的“千名著名书家作品义务进奥运场馆”活动,作品被奥运场馆收藏。
 
       2009年作品入选《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五百人书法精品展”》。当年7月,调任青海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成为青海省参加国展次数最多的书法家之一。
 
       1998年,先生得到了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学校派他到首都师范大学书法艺术专业进修。1999年作为欧阳中石先生指导的两名国内访问学者之一,得到了欧阳中石先生的多次面授和指导,受益匪浅。2000年,先生研究生班毕业,成为青海省惟一书法研究生。谈到此次进修的意义,他说:“进修最初是单纯为了教学的需要,去之前并没有感到有特别的意义,去了之后发现作用很大,欧阳中石先生的教学方法很特别,他不怎么提倡创作,很重视对传统碑帖的临摹,他要求我们每年要临50部帖,现在才领悟到,只有把历代名家的东西吃透,扎扎实实过几边,才能厚积薄发,也才能谈得上书法的创作。进修期间让我懂得到了书法的真正含义,明确了研习方法,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
 

 
陈治元书法作品欣赏
 
       先生的多篇论文曾发表于《书法研究》、《中国书法通讯》、《青海师大学报》、《青海师专学报》、《文坛缭望》等刊物。
 
  姚忠宝先生说,治元书法的不断攀高,首先得益于他的执著追求。也许与职业有关,治元学书法、教书法,业余时间写书法,相得益彰。治元本是聪明之人,加之“工夫不断”,“悟”自然而出。特别是读研几年,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见多识广,又得欧阳中石等名家指教,无论对晋唐楷书、汉魏碑志,还是宋元尺犊、明清大条,他都进行了严格的临摹训练和系统的学习思考。“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使治元的书法基础更加牢靠,艺术水准更上一层楼。事实也是如此。
   
       在谈到如今的书法理论时,先生说,书法艺术应该是原生态,书法艺术离不开本土的中国文化,如果把书法艺术移植到西方文化或其他的民族文化中,或试图把书法艺术与其他民族文化艺术进行融合和嫁接,那都将是不伦不类的。即使是移植、融和和嫁接了,抑或还可称其为艺术,那也大概只能把它称作“艺术设计”之类的东西,我敢肯定它已经不是书法艺术了。
 
  先生通常以行草书示人,但他在学习创作过程中,却每每醉心于篆隶的浑厚与凝练、真扑与自然,痴情于魏碑墓志的峻整持重、细腻韵致。他深信技法纯熟、书路宽广、积养深厚是书法创作的必备条件。
 
  期待先生厚积薄发,更上层楼!更期待先生永远是我们湟中人民的骄傲!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

成功书画家网
张江舟
张江舟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中国的画……是一个线条的组织。”,线条不仅透露出形

 5件作品 1196热度

杜滋龄
杜滋龄

杜滋龄先生是当代画界风格鲜明而成绩卓著的艺术家,其笔下人物汲取技法丰富,

 5件作品 1603热度

师恩钊
师恩钊

师恩钊先生的山水画,着力表现北方山水的奇峻风光,构图恢弘大气,笔墨雄浑苍

 6件作品 4178热度

张捷
张捷

传统和生活,是绘画创作的两大重要源泉。前者,不仅以古人浩如烟海的经验总结

 7件作品 2897热度

裘缉木
裘缉木

孙过庭《书谱》中,对古与今、旧与新的“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对比批评主张,

 5件作品 2778热度

李翔
李翔

关于中国画的“形神”之论,历代以来多有阐述。譬如魏晋南北朝谢赫的“应物象

 3件作品 3895热度

张松
张松

“张松先生的山水绘画,扎根于徽山皖水自然之中,家乡芜湖的山水风光、湖中烟

 5件作品 6473热度

王梦湖
王梦湖

清代画家龚贤说:“心穷万物之源,目尽山川之势”,对自然生活的感物历来是

 9件作品 8466热度

最新文章

碧水脉脉可游 青山葱葱可居——中国美协理事李呈修先生手卷画作(“五一劳动节”馆藏名家作品展)赏读

碧水脉脉可游 青山葱葱可居——中国美协理事李呈修先生手卷画作

中国的山水绘画,“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的最高生命理想追求和澄

2025-05-06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布 局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布 局

布局的时候是快乐的,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神圣的向往。现在是辛苦的,不遗余力

2025-04-30

百岁猫王 巨著皇皇——读孙菊生老夫子长卷(“五一劳动节”成功美术馆馆藏名家名作展)有感

百岁猫王 巨著皇皇——读孙菊生老夫子长卷(“五一劳动节”成功

提起画猫孙菊生老夫子号称“百岁猫王”,是介于曹克家兄弟的工笔和刘奎龄、刘

2025-04-30

取象惟诚 传神乃真——当代著名人物画家刘选让先生作品(“五一劳动节”馆藏名家作品展)赏读

取象惟诚 传神乃真——当代著名人物画家刘选让先生作品(“五一

元代赵孟頫曾为画补跋云:“余尝见卢楞伽罗汉像,最得西域人情态,故优入圣域

2025-04-29

天涯芳草  似水流年——读中美协副主席李翔先生的一幅画(“五一劳动节”馆藏名家作品展)

天涯芳草 似水流年——读中美协副主席李翔先生的一幅画(“五

,画家用浅绿钩染着波澜起伏的青青草地,用浅绿加些许青色画出静静搁置的扇子

2025-04-28

挥彩写萱草 灿灿能解忧——当代著名花鸟画家郭怡孮先生作品(“五一劳动节”馆藏名家作品展)赏读

挥彩写萱草 灿灿能解忧——当代著名花鸟画家郭怡孮先生作品(“

读小学时学校的花圃中种了许多萱草,因为爱其岁岁黄花灿灿满园,于是向管

2025-04-27

秋光明媚 光影互彰——官布先生《青山秋色》(“五一劳动节”成功美术馆馆藏名家作品线上展)赏读

秋光明媚 光影互彰——官布先生《青山秋色》(“五一劳动节”成

“审美判断的基本内容是对象的形式所引起的快感。这种形式之所引起快感,是

2025-04-27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高度重视并努力做好宣传工作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高度重视并努力做好宣传工作

今年以来,宣传工作有声有色,新媒体宣传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微信采编和转

2025-04-25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成功事业阔步发展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成功事业阔步发展

一是新班子运行整体良好;二是暑假培训达到了预期目的;三是各实体单位主要

2025-04-25

周矩敏十年新作展亮相昆山!

周矩敏十年新作展亮相昆山!

据悉,该展览将持续至5月10日。本次展览展出了周矩敏近十年来创作的《

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