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雪松成功美术馆作品
海琨
“行走有一种使命感,只要活着回来,就是胜利”!在交谈中,我听到的最多的就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怎样的理想追求,才能说出这样铿锵有力令人震撼的话语来。每当他说出这样一句话时,我看到他平静温和的面容立刻严肃起来,眼神也随之变得坚定深邃,仿佛现在他正跋涉在茫茫戈壁、青藏高原;行走在澜沧江畔、黑龙江边,挑战体力和精神的极限,挑战理想的高度,挑战难以战胜的自我。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画家杜雪松。
一、大师改变了他的一生。
杜雪松,安徽省书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54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77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油画专业,刘海粟先生的入室弟子,杰出的乡村风情画家。在今年(2005年)的10月29日一家晚报举办的读者服务日上,他作为特邀佳宾应邀为读者服务,所带的20多本画册被抢购一空,受到热烈追捧。这是他简单的背景介绍。可是在这个后面,我们将要看到更多的是他不平凡的艺术人生。

杜雪松作品欣赏
文革开始那年,杜雪松已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了,品学兼优英俊少年的他却因为父母亲被打成了叛徒特务而被学校除了名,他清楚地记得当时有三个学生“享受”了这样的待遇。徘徊在学校的大门口,看着同学们欢快的笑脸,少年的心被刺得鲜血淋淋,理想的翅膀还没有来得及飞翔,就已经被折断了!将来总要有个吃饭的本领吧?这是最简单的想法,也是最忧伤的念头!
在已是绘画专业大学生的大姐姐的指导下,杜雪松为了将来有一口饭吃,开始了他的绘画生涯,而这一画就是几十年。现在,他说这是他终生的职业、理想、追求和使命!这也是当初那个内心受到无比伤害的少年没有想到的,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变数、坎坷、机遇……
杜雪松是聪颖的也是刻苦的,没多久就能独立画毛主席的画像了。在那个时候能画毛主席画像就意味着有饭吃!不久,他就凭借着自己的实力考上了合肥市工农兵美术服务部,他真的靠绘画有饭吃了。不过,这个饭碗也端的太难了,当他在众多报考人员中考得头名时,却因为政审没过关而被取消了录取资格。几个月后,美术服务部的领导实在难以舍弃这个如此才华的青年,又重新把他招收了进来。这一步,是偶然也是必然,对杜雪松来说意义非同寻常,这是他走向职业绘画生涯的重要开端。

杜雪松作品欣赏
这个工作来之不易,杜雪松太珍惜了。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绘画当中,这段时间他临摹了众多名画,刻苦练习书法,认真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他清楚地记得,他在大西门的脚手架上在画文化大革命的宣传画,下面有人说,这不是我们学校的谁谁谁吗?怎么不上学在这儿画画了?一个念头突然从心底冒了出来——我要画!一定要画出个样子来,将来一定要成大家!这是一种本能的抗争,也是一种理想的觉醒!饭碗问题解决以后,有什么能阻挡杜雪松向绘画大家前进的脚步呢?
可是,光有理想和志气是不够的,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苦苦求索,未能达到理想的高度,抱恨九泉,命运有时是不公的。就在杜雪松为艺术孜孜追求的时候,一件改变了他一生的事情发生了。上帝在他的筐里拿走了一粒芝麻后,又给了他一个大西瓜,他是幸运的。
1980年刘海粟大师七上黄山,杜雪松有幸作为接待人员随大师生活在一起。那时,他已经从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油画专业毕业三年了,所从事的也主要是油画绘画。大师写生时问他为什么不利用机会画一些东西呢?答曰是画油画的,对国画不懂。大师说,一个中国人一定要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即使不画中国画,那他画出的油画味道也不一样。大师还说在什么环境下都是可以画的,不要把自己的时间浪费!真是醍醐灌顶啊!以前听人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觉得有些夸张不理解,是对名人的恭维,现在真是明白了其中的内涵。提到他的老师,我看到杜雪松有些激动,满含深情。于是,他就大胆地拿起笔乱画起了中国画,大师看了之后说他的线条是活的,这是天性,学不来的,画中国画将来一定能成功!于是26岁的杜雪松成为了刘海粟大师的入室弟子,秉承先生教诲,开始了中国画的艺术探索。

杜雪松作品欣赏
此后的1981和1982年,刘海粟又八上黄山和九上黄山,杜雪松和海老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收获是太大了!更令杜雪松铭刻在心的是海老的大家风范。他说,海老为人宽宏大量,学识渊博、胸襟宽阔、非常有气魄,让人不得不景仰!不得不佩服!海老随时随地地抓紧时间教育他,比如说“巧夺天工”,海老解释是“天才加功力”!让人一下子就明白了自己该怎样做。跟着这样的老师,真的是太幸运了,自己从此也暗下决心——把绘画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是终极奋斗的目标!
二、行走才能发现美。
后来,经过三年的潜心临摹和海老的指教,杜雪松的中国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画的大幅泼墨黄山,在安徽省博物馆参加纪念渐江大师的一个全国画展时,外地来的画家们还以为是刘海粟的画。他学老师的书法和画都达到极像的程度了。此时,他已成为安徽省书画院的一名专业画家了。可是老师的教导时刻萦绕在耳边:一个好的画家一定要有自己的面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走才能发现美!

杜雪松作品欣赏
1984年,杜雪松开始了历史时6年的漫漫孤旅,此时他更明白自己这辈子不会干别的了,就是画画。谈到这段经历时画家仍旧是唏嘘不已,太艰难了,太孤独了,可是,只要不死,活着回来就是胜利!我被他的这种为了理想和事业而豁出去了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也是由此萌生了把这些写出来的念头。我们这个时代就是需要一种忘我的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许多所谓的精神贵族,其实在困难和灾害面前立刻就成了“下里巴人”,让人唾弃!
1984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有,温饱问题刚刚解决,个人收入每月也只有几十元钱,要想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谈何容易!可是作为一个胸怀远大理想的职业画家,不走出去,又怎么能发现美表达美呢?他花了三个半月的工资156元钱,买了一台东方牌135照相机,背起行囊就出发了。第一次,走了十几天就回来了,没经验,太孤独,尤其是在人迹罕至的大山里看到豹子、野猪的脚印,听到怪禽的嚎叫,心理恐慌到了极点。第二次,又是十几天就回来了。这样不行,老师的话必须去做,又有了第三次。这一次,他把自己一下子放到了几千里之外的哈尔滨,从那开始游历了呼伦贝尔大草原,大兴安岭,去了鄂伦春猎民居住地,小兴安岭,黑龙江边,鸭禄江边然后到了长白山,虽然时已下雪了,他还是上到了天池,在气象站里住了一夜……逼迫自己整整走了三个半月!在呼伦贝尔草原,为了和当地牧民打成一片,吃生羊肝和只过一次开水的生羊肉,到嘴里就吐了,可是吐了再吃,直到牧民们接纳了他为止。后来消化不了拉肚子拉到脓血,没有药就吃生大蒜,自己感觉都快不行了,半个月后才慢慢好起来,身体受到很大摧残。这三个半月是一个历史的跨越,从此,他的旅行之路就没有停止过。他说,现在我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找到我所需要的旅馆,到什么地方都不怕了。

杜雪松作品欣赏
在1984年后的六年中,杜雪松到过新疆、西藏、云南、陕西、海南……经常是靠每顿两个馒头一杯开水充饥,因为吃多了钱就不够了,必须精打细算。1986年,杜雪松到了广西瑶山,是夏天,从县城出发先坐一个多小时长途汽车,再走60多里山路,天擦黑时到了深山里的寨子,据说那是广西最高的山峰,一年当地只能种一季稻子。天气又突然很冷了,一下子感冒了,在寨子里发高烧几天几夜无药可治,同时和他一道生病的一个山民死掉了,他却奇迹般的恢复了,真是大难不死啊!还有一次在云南高山缺氧心脏疼得厉害,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小旅馆里,等待着命运的判决。这一次也是奇迹般的恢复了。后来还经历过鼠疫、饥饿、寒冷、干旱……所以他每次出发前就对自己说,只要不死,活着回来就是胜利!旅途中在欣赏和了解了少数民族风情后,他发现,我们汉民族的风土人情是非常有魅力的。原来身在其中不知道,现在通过行走对比,思路一下子就被打开了,为什么不用画笔表现我们汉民族人民所特有的生活场景呢?有些看起来大俗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大雅,比如金黄的玉米、火辣辣的红辣椒、悬挂的葫芦、房前盛开的美人蕉、还有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的农家小院……于是,一个杜雪松独有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农家乐》系列呼啸而出,震撼了整个画坛,也为他赢得了后来的声誉。

杜雪松作品欣赏
1995年,杜雪松作为访问学者应邀到美国讲学,在成功地举办了个人画展后,他的画被许多美国人和华侨收藏,因此也获得了不小的经济收益。毫不犹豫地,他又用这笔资金游历了整个美国,从纽约到旧金山,从大峡谷到尼加拉大瀑布,从夏威夷到拉斯维加斯。又花了三个月凭着一本《Gallery Guide》画廊指南,带着干粮,硬是跑遍了纽约的458家画廊,观摩学习。当初送给他指南的一家画廊老板听说他真的跑遍了所有的画廊后,连连称奇,就是土生土长的美国纽约人都很难做到的。并说他自己就是出生在纽约,虽然很想,但也没跑遍所有画廊。杜雪松说,为了艺术,什么苦我都吃得了。就是到现在,他都很清楚哪些画廊是现代派的,哪些画廊是未来派的,还有古典派的,欧洲的等等,甚至有几家指南上有实际却已经倒闭的,这458家是他最后确定的数字!讲到这些,我感到了杜雪松-----一个行走在使命之路上的真正的汉子的骄傲和自豪。

杜雪松作品欣赏
三、艺术探索永无止境。
1999年,杜雪松接到美国洛杉矶亚太博物馆的邀请,去那儿举办跨世纪个人画展,这是特意为他安排的,时间是1999年11月27日开幕到2000年1月16日闭幕。当地的电台、电视台和报纸都做了详细的连续的报道,赞誉他是杰出的乡村风情画家。
我们知道,当代中国活着的画家能够进入欧美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博物馆都有一个专业委员会,经过严格的评审才能进入。一但进入,就不收画家一分钱,换句话说,就是你再有钱也不让进。这就是欧美博物馆的学术性、权威性、严肃性和专业性。画展时,他们特别破了两个例,一是允许杜雪松卖画、二是允许卖了后再续画,这样不影响展出。杜雪松再次获得巨大成功,画被当地的美国人买去了很多,他自己也做了充分的准备,有足够的画供销售和展览。这些画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色彩强烈,鲜艳夺目,构图的形式别致、亲切。这里他把西方绘画的技法、观念巧妙地融入了中国画中,主题也非常鲜明,全是我们中国特色的。所以,受到了热烈追捧。有人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杜雪松说:不对!必须是:民族文化要和世界潮流融合在一起,才能是世界的。否则,就是一个地方的土特产,不和世界潮流融合别人就很难看的懂。杜雪松的《农家乐》系列绘画是技巧和观念融合在当代潮流中的产物,因而获得了成功。
现在,杜雪松又处在一个新的探索时期。辉煌的已经辉煌过了,《农家乐》系列已经成了一块里程碑,它只说明过去,不能说明现在和未来,他还要开始新的探索,新的行走,在行走中发现新的美创造新的美,从根本上说,绘画就是创造美的事业,而美的事业又离不开行走。我打趣说,你们画家真不错,可以游山玩水,到处走走看看。杜雪松说你错了,不是游山玩水,那是很苦很苦的,有使命的!他又一次提到了“使命”二字,使我又一次感到,无论你做什么工作,如果当作使命来完成的话,那都是非常神圣的!

杜雪松作品欣赏
2004年9月,杜雪松又背起了行囊,历时三个月,跑遍了新疆和西藏。这次旅行他最大的感受是旅行的条件好多了,路好、车好、经济上也宽裕了许多,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坐飞机,他认为写生时坐车既省钱又能不错过好风景,一举两得!因为好的风景常常不是在目的地,而是在途中。这次旅行,他整整照了40卷胶片,祖国处处都有好风景。在新疆腹地塔克拉玛干沙漠一片人迹罕至的胡杨林里,杜雪松惊呆了,一口气拍了9卷胶片!这就是那个传说中生长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的胡杨啊!胡杨也是有使命的——在沙漠营造绿洲,在荒原创造生命!还有什么比胡杨的生存环境更恶劣的呢?在艺术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也应该有胡杨三千年不朽的精神啊!所以,杜雪松很沉静自信地说:“我的艺术之路刚刚起步,目前正着手新的作品的创作,会有一个大的突破”!
我期待着杜雪松带给我们又一次的惊喜!
作者系(原《合肥晚报》编辑)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