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大自然在属性上本是一体。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提供着人类绵长生存历史的物质供给和精神滋养。自然又是人类的的老师,山间雨露,花鸟虫鱼,篱落棚架等外在于人的事物,都和人类的生活相关。人类文明的精神文明来源于自然,古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从自然现象中发现真理的光辉。师法自然一直是表现着人类情感和想象的基本途径。人类表现各种自然的艺术中,有一种在“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的人类活动中演变成的一种古老艺术,历千百年来而不衰,到于今仍充满着青春的活力,焕发着时代的光辉。这就是花鸟画。
中国画传统画科中,花鸟画是以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具有较强的抒情性。花鸟画有不同技法、风格和流派体系,依题材内容,可细分为花卉、翎毛、蔬果、草虫、畜兽、鳞介等支科。依技法,以描写手法的奔放或精工,分为写意花鸟画和工笔花鸟画。

作为花鸟画的两大技法体系之一。工笔花鸟以其精工细致的法度,成为花鸟画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的画种。工笔花鸟画造型严谨,设色艳丽,题材丰富,生活趣味浓烈,受到大众的喜爱。自古及今,产生过许多伟大的工笔画家和作品,自然也形成了有着丰富传统的技法和创作程式。所以,学习花鸟画,首要的入门功夫是学习模范前代画家的技法程式,这是一种必然的步骤。但也正因为技法的丰富性,工笔画的学习是一种漫长的过程。习染是工笔画的一种修养,也常常会成为习惯,前代的优秀艺术有时候能束缚当代人的艺术创造,成为后来创作者的墙壁。在现实中就有这种现象,当代一些工笔画家,在创作时受传统绘画技法程式的约束,往往沉溺于技巧程式,一味追求精工细作,三矾九染,忽略或失去了对画“意”的表达,使得画面充满匠气。有的像是标本的复制,有的则是材料的堆砌,表现手段上是各种技法罗列在画幅中,面目可憎,无生气生机,望之品相森严,但细观却支离神散,如食“鸡肋”。中国画的艺术特点是追求是诗意形象的传达,但许多当代工笔画缺失的正是作为艺术家个性显露和理想营构的意趣。
虽然可以有“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豪迈之语,可是艺术创作往往需要师法前人的技法。童子涂鸦虽然出自心灵,却难得有感动人心的社会人的内容。所以,学习古人是艺术创作不可绕开的门径。在这个意义上,师古并无不当。关键是在这个艺术品大量制作的时代,一些急功近利的人往往贪走捷径,在学习前人技法之外,往往还袭用前人的意境构成。这便是艺术的末路了。所以,技法继承的目的在于创新,不在于摹拟。或者说可以摹拟古人技法以表现自己意趣,但不必抄袭古人意趣。这应该是当代工笔花鸟进步的正确途径。意境是作者的意趣生成通过触景生情到寓情入景,最后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使人“心入于境、神会于物” ,作者通过形象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情感,观赏者借助境界与作者情感思想产生共鸣。
所谓“意境”,是艺术作品中包括作者思想感情在内的形象显现,其中包括艺术家所创造的主题、境界和情趣。就美术作品而言,意境有两层含义,一为意,是艺术家的心灵在作品中的表现;二为境,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创造出来的具体形象。但二者如果油水分离,就不成其为艺术。艺术的本体在于表现艺术家的想象和情感,但想象和情感并非可以直接传达出来的东西,艺术形象就是表现艺术家心灵的载体。所以,意境是艺术家表现心灵的必由之路。那么,意境创造的应该需要哪些条件呢?
首先,作者的个人意趣是意境形象生成前提;
艺术家通过触景生情到寓情入景,最后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使人“心入于境、神会于物” ,就是通过形象表现出了自己的思想情感,观赏者借助境界与作者情感思想产生共鸣。但这种形象是通过艺术家的心灵加工过的,是超脱于自然物象之外的“象外之象”。 “象外之象”,即象外之境,亦即有具形的形式所表现出的有意义深远内涵的“象”。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论》中说“境生于象外”,“象外”不是单纯的摸拟自然,更不是抄袭前人,是经过艺术家个人内在的营构之象,或者说就是个人意趣,是个人想象。意象必须有形象的事物体现,但它是艺术家想象中的形象,也是艺术家个人情绪渗透过的形象。所以,意境的形象虽然摹本是大自然。是张璪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并不是仅仅为了认识自然物象的外貌,也不是机械的描摹一草一木,而是画家在对客观物象深刻细致的观察、体悟的同时,又必须领悟出自然美的属性与人的心灵相沟通的融洽关系,借以挥写自然物象中最优美最典型、最动人的艺术形象。用一个常说的习语,“自然中不缺少美丽的事物,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发现美的眼睛来源于艺术家的心灵。历代的画家莫不着意去表现“鸟语啁啾,花香扑鼻”、“画花花带笑,画鸟鸟如生”的艺术境界,但能化平常为神奇,见万物皆有意,画出“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的深邃意境的才是真正的艺术。宋代是传统花鸟画最繁荣的时期,由于受西蜀黄筌父子绘画风格的影响,大都倾向于工笔重彩,并且达到了光辉的顶点,但宋人画注重的不是外形的逼真和气魄的堂皇雄伟,而是意境的天工清新,苏轼有诗云:“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这正和佛子们所言“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悉是法身”相同,都是艺术家对生活之美的独到发现。
其二,意境创造离不开作者的情绪情感: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情感是人对外物的爱恶倾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乱离恐慌时杜甫情感中的花鸟。“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是暂得安闲时杜甫的爱惜。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诗人的情感世界。艺术家也是如此,其作品必以情动人。

人的情绪是精微复杂而难以直接传达的,没有真正的情感就更无法表现出艺术品的“意境”。就宋代那种绘画的风格而言,不仅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与当时画家的个人修养所特有的“意”紧密联系的。现代一些画家,由于传统基础的欠缺与人文背景的薄弱,加上艺术意趣和想象力的贫困,在现实中无法发现美,只好乞求于古人。而在学习古人时,又受到传统程式技巧的约束,无形之中在心灵和形式构成之间产生一种横沟,所以创造的作品要么是“师古人之迹”,要么虚情假意,在空洞无聊之中透出一种匠气和骚动。可想而知,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就是麻木不仁、机械操作,何以感动观者?画家张德泉说过:“技精不如意深,意深不如情切”。这正是说明了一个关键字“情”的重要。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可见艺术家必须是性情中人。无情则无画意,更无画品。古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等都体现了古人审美情感活动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托尔斯泰曾说:“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情感,艺术家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石鲁则对情感作了精僻的论述:“感情是唤起生活的真金,区分艺术的真与假,还是感情——艺术的真金,有它不愁在生活中买不到题材。所谓原料困难,把题材当作奇货可居者,与其说是生活贫困,还不如说是感情的库存空虚。”恽南田曾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能使鉴画者不生情。”所以当画家选择了草木鸟禽等自然景物为表现对象时,就决心驻守在与自然默契相仪的花鸟画领域里,有责任、有使命去热爱生活,感悟自然,由于不同的文化品位、人生经历,不同审美情趣、审美感受,甚至同一作者不同环境、不同心态,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有着根本的差异,但都可以通过生机生气来表现自然万物的生命本质,来表现人的心灵感悟,以及“天人合一”的生命气象。当个人的强烈创作使命感融入到时代的感情之中,把个人体验的情感升华到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和所有普遍感情的时候,才能获得深刻的思想光辉;才能用‘眼中之象,胸中之意,手中之笔’表现出时代之精神,民族之魅力;才能把高尚、真挚、热烈纯真的时代情感渗透到艺术创作之中,创作出闪烁着当代生命精神和情趣的花鸟画作品。
其三,意境必须有独特的立意构思
意境创造是古代和近现代工笔花鸟画家追求的最终目标,其契机皆来自立意。清·方薰《山静居画论》中言道“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矣。”立意是画家对自己生活中所得素材或某种感受反复研砺的过程。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就说明构思要物我交融,主客观统一,并使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使要创造的形象或主题超越表象,跨越时空,幻化为典型环境、典型形象。这种典型性因画家的修养、文化品位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带有个性化特质,所以不同的画家,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但有一点是我们应肯定的,艺术创造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生活好比是沙子,而艺术却是黄金,中间有一个筛选、淘制的过程;生活是原粮,而艺术却是美酒,中间要经过发酵、酿造的阶段。因此,多少仁人志士或于山间兀坐终日,或于败垣前静观默想;或读破万卷书,或行走万里路,目的就是不断地积累审美感受,提高学问修养、感悟力和创造力。所以我们要按清·邹一桂《小山画谱》内所说:“今以万物为师,以生机为运,见一花一萼,谛视而熟察之,以得其所以然,则韵致丰采,自然生动,而造物在我矣。”不仅要写生,更要反复写生,当特定的空间环境与画家的感受和情绪构成某种审美契机时,写生的生动性是任何心记都不能代替的,它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它是发自心田的美。所以创造的形象最真实、最丰满、最生动、最典型。因此我们要多读古典文学、诗词歌赋、以及音乐、舞蹈等民间娣妹艺术,旁通人情世态、画理画论,变通古今中外,达到厚积薄发,抱定“意不惊人死不休”的信念,创造出“几与造化争神奇”的境界。
第四,意境创造需要借助于技法构成形象
意境的创造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物象营造与构成、组合方式、技法表现上来,作为一个画家如果不能得心应手掌握构成的方法与技能,即使与要表现的意境有着心灵上的契合,也只能望洋兴叹,心有余力而不足,这正是苏轼所说:“虽然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难以达到意境创造中感悟自然、理解自然、超越自然、而昭示自我的完美境界。因此要向传统深入,向西画、日本画装饰画、现代绘画吸取养分,尝试一些新材料、新颜料、新技法,并精通绘画构图学,反复推敲,精艺求精,并根据心境、意境需要,选择更贴近心灵表现的技法进行取长补短、承变结合,由形式的完美达到目的追求,使具体的物象为营造意境服务,用现代人的眼光发现前人未发现的新特征、新意象,诱发观者根据自己生活的体验去寻求“景外之趣”。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第五,意境与笔墨色彩的感觉与运用相关
笔墨与色彩作为意境的创造语言,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直接表现,是作者心灵的迹化,也是作者与观者产生交流,从而引发共鸣最直接的契机。中国画是讲究体现对象色彩本质的单纯美,追求明朗、文静的艺术效果。清·笪重光所说:“色以清而无痕。”清·王昱所述:“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又须色中有墨,墨中有色。”清·方薰说:“凡设色须悟得活用,活用之妙;非心手熟习不能,活用则神彩生动,不必合色之工,而自然妍丽。”墨色要从整体着眼,考虑大效果和大的层次关系,是否接近对象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接近画家心灵表达。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针对当今世界呈现多元化的文化格局,我们应该大力加强墨色的表现力、冲击力,把最激动人心最富于艺术表现力的墨色发挥极至,创造出具有现代审美趣味的工笔花鸟画作品。
如何经营创造艺术作品的意境?

一,以诗入画营造意境。诗属于语言艺术,它可以跨越时空界限;画为造型艺术,它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两者的融合丰富了画面的内涵和外延。早在宋朝末年诗人吴龙翰在画家扬公远自编诗集《野趣有声画序》中说:“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这在一定程度就说明了诗画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北宋张瞬民《画墁集》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创作时将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进行诗化,在画中表现出近于诗的情感、想象、幻想、境界、、韵律和节奏。使人观后则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唐代诗人王维堪称是诗画融合的典范。苏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画的结合,主客观的统一,在水乳交融的诗画之中塑造出意象之美。苏东坡又说:“诗画本一体,天工与清新。”其含义就是要塑造巧夺天工的艺术形象,使艺术在创新上能与自然比美,而又胜过自然。这都是诗画之间的共同目的。另外在形式上,以传统的书法将诗文直接题在画幅之中,使它成为画面构成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方面在构图上起到变化与丰富层次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抒发画面未尽之意,使画中所蕴内涵得以生发明朗。使人们在视觉欣赏之后,又进入了无限的遐想与情韵的回味空间。
二,善用虚实,营造意境。虚实是中国画技法用语,即布局的手段,它是自然物象变化规律在画面上的反映,画家把虚实做为布局的手段来运用,以取得审美效果的方法称之为虚实法。在画面上,物象是实,空白是虚;黑是实,白是虚;有色是实,无色是虚;密是实,疏是虚;繁是实,简是虚;细致是实,粗略是虚。虚与实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清·恽南田说:“人但知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是画也。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发,人多不着眼处,妙在通幅皆灵,故云妙境也。”清·蒋和在论章法时也说;“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俗话说:“画实容易,画虚难。”尤其是工笔画,当今一些画家的作品存在着两种现象。一是构图较满,画面挤的满满的,加上过分过度的渲染表现,使人观后有堵闷之感无法对画作进行联想回味,其作品也就缺乏艺术魅力。二是画面物象太实、太平,空间层次单一,观之一览无余,不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我们众所周知,人类天生就有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观赏习惯,那就是艺术意象的模糊性,表现出一种含蓄美。观者对一些物象看得淋漓尽致,认为不美。相反,看的比较模糊自己就认为其美。因此就创造一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的朦胧迷茫之境,去引发观者对画面的物象进行联想和想象。海市蜃楼、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春江花月夜……美吗?没有人说不美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天地阴阳之理、虚实之道、取舍之妙,创作出“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之遥”的妙境。
三,借助物象联想,缔造多彩多姿的意象世界。世界因为人的想象而有意义,同时,想象也是人类创造世界的原动力,人类的想象活动也创造了艺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等等为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作为中国工笔花鸟画就更不利外。花鸟画的表现主题是大自然,自然界有无穷无尽的题材,宇宙的日月星辰、蓬勃生机;自然的雨雪风霜、四季交替;人类的生存发展、生命真谛;动物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植物的花开花落、生生不息等等都会使人倾心动情,对大自然新鲜的感受在美术创作中是至关重要的,大自然时时处处存在着美,需要画家个人面对大自然,面对新世界去发现自然中的美,把花鸟作为抒发和表现人的意念、情怀、思想、精神的重要媒介,即“托物言志”、“缘物寄情”。本来,“草木有本心,不待美人折”,自然界的花鸟是和人类不同的事物。但当人们将自己的情感想象投射到自然物象上,并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时,自然界的花鸟虫鱼都和人类产生了关系,都有了美学上的意义。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牡丹的富丽堂皇;竹子的佛云高寒;松柏的傲雪挺拨。这些都是人们不自觉的联想和想象。自然界的物本性,通过艺术家的手,有了人本性的内涵。所以,花鸟画虽不是直接画人,但它意境还是表现人,流露出人的本质力量和审美情操,因此好的工笔花鸟作品是离不开艺术的意象虚拟性和暗示性的,画家利用象征、寓意、借喻、联想、想象等多种手法为观者营造一个让人浮想联篇,回味无穷的美好画面。
好的工笔花鸟画作品,都有一个好的意境,它犹如一首无声的诗,或幽深淡远或清新隽永,或雄深豪放或繁荣茂盛……让我们珍视前人达“意”的宝贵经验,把心再沉一些,对物象的“天然笔法”观察的再深入一些,把自身古今中外的学识修养和眼前所见熔铸与实践,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具有现代艺术魅力的工笔花鸟画作品去征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