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江华成功美术馆展览作品
本报讯(记者 张唐)阮江华,一位海南的画家,一位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勤奋描绘海南一山一水的画家。其作品充满浓郁的海南风情,呈现出强烈的热带海洋特色,他的笔下是对海南山山水水的无限热爱。通过他的笔墨,我们可以看到海南别样的人文风情。日前,本报记者在成功美术馆推出的2011-2012中国当代最具学术实力与收藏价值书画家年度人物阮江华“画家日”期间,对他进行了专访。
采访者:张唐
被采访者:阮江华
采访日期:2012年3月1日

阮江华作品欣赏
记者: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艺术品市场的活跃、创作环境的宽松,当代中国画创作出现了一派繁荣的景象。各种形式的展览层出不穷,各类刊物琳琅满目,各种“操作”风起云涌,一时间,国画热陡然升温。可是,我们透过这繁荣的表象也看到了许多国画作品的“不耐看”成分,作品似乎成了一次性的消费品,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阮江华:改革开放以后,书画市场逐渐恢复繁荣,尤其近几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书画产业的政策以后,中国书画市场出现了大发展、大繁荣的景象。当然,我们也从书画市场繁荣中看到了一些问题。比如不管是拍卖、画廊,或者是收藏等不同机构、不同方式的运作,都是古代、近代的一些大师名作占据拍卖收藏的主流方向,它们价位也非常高。
我们国内,包括中央的、国家的文化机构、中国美协等主流美术机构引领着中国美术的发展潮流,它们的各种展览,比如全国的美术展览(美协的届展)目前已是第十一届了。全国的美术展览由国家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这是一项检验中国美术发展的级别最高的展览。还有一些相关专项的展览,中国美协会员展览、中国百家金陵展等等,一波惊起,高潮迭起,不断地推动中国书画的发展。这些展览是书画市场新的源泉,通过各种各样的大型展览形成了中国书画发展的风向标。书画市场这个产业链有它一定的市场规律(中国经济市场的体制比较独特),中国经济文化市场有一定的发展规律,要按照市场的发展规律来推动书画市场的发展。当然,书画市场仅仅靠展览是不够的,还要靠民间的各种的画廊、各种的运作模式等等多元发展。书画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头,是一个窗口,因而书画市场也要慢慢作为中国经济的一个大的成分。中国的书画市场如何规范,如何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这需要对我们的收藏机构、书画画廊等出台一些相关的规范的条例。

阮江华作品欣赏
记者:去年文代会,我采访何家英老师时,何老师说到这样一点“以后的中国书画市场要趋于合理化或是规范化的话,中国书画市场要走画廊式这条路。”对此阮主席您是如何看待的?
阮江华:“画廊式”的这条路是容易形成庞大书画市场的一种运作体系,至少它会把全国各地的书画市场形成一种画廊式的网络的运作,画廊之间建立网络式的链接运作。但是画廊式的这种运作也会出现许多问题,一是在运作中出现水平高低的不同成分,二是出现一些操作的成分。就是说,一个人的职务、学术水平等很高却没有相匹配的创作作品,画廊一味地把画作价格推向一个很高的程度,这里面难免会出现浮夸问题。但是如果我们相关的文化部门对画廊建立一系列规范的条例,如何去运作,比如说画家的一些资料的调研、考证,画家学术是否达到目前的价位,还有学术的认可,市场的潜力、艺术阅历、艺术影响等等做一个小的评估。通过这个评估,让指导我们画廊的相关单位去监管。还有江湖似的、摆摊似的不断靠炒作来运作书画的,都能受到一定的监管和遏制,从而更加规范书画市场的法制化、合理化。

阮江华作品欣赏
记者:阮主席您的意思我也明白了,像您说的,画廊要进入法制化的道路是吗?
阮江华:对。画廊的形式是不错的,但要用法律手段去维护它,以推动它的健康发展。

阮江华作品欣赏
记者:境界的迷失是当代中国画的通病,画家的眼界与心境是决定境界有无和高低的重要因素,眼界有误区会使一些书画家不知雅俗和文野,心境有尘障会使画家浮躁和浅薄,“澄怀味象”的境界更谈不上了,您怎么看待这些?
阮江华:这个问题对中国的艺术家、书画家来说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课题。境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学术标杆,尤其是在书画创作中,境界很重要,从古到今的历代名家大师的中国画创作也可以看到“境界”这两个字。境界作为一个特殊物品是体现最高品味、最高品德的一个重要因素,书画家在下笔之前,想到的是如何营造作品的感染氛围。境界是中国画一个至高无上的重要手段,画家在日常的艺术创作中,面对大自然、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时候,将心里面感受到的境界通过绘画元素展示给观众。境界是中国美术中非常值得规划的,也是有别于西方绘画的一个手段。因为西方的绘画强调的是质感的表现,他们追求的最高峰是一种表现力。而我们中国画主要是以诗、书、画、影多元结合的一种艺术种类,中国画里面最强调的是笔墨的写意,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对大自然的理解。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形成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取向,这决定了中国画在创作或创新时都离不开境界。有些画家在创作时往往强调视野,但视野不是境界。我们在创作前期打草稿、以及在画面创作的整个过程中,强调的是至高的取向。在绘画创作中,画面中表现出来的以及自然的东西都是在强调和彰显“似与不似”,这种表达方式是自然的写意,是民族文化的最高境界的一种形式。

阮江华作品欣赏
记者: 时代精神的表现,实际上是民族精神某一阶段的体现,是一个时期的人文积淀。然而,当下许多画家却把流行当成了时代精神,一味地追赶时尚,它诱惑着更多的“后起之秀”,您是怎么看的?
阮江华:关于中国文化、中国书画,清代著名的绘画大师石涛就提出“笔墨当随时代”,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境界的根源。在创作中,一代代中国名家不断地推动中国画向前发展。在世界文化潮流及大格局中,目前变化比较多样,外来西方文化的进入或多或少影响了现代中国画家的思维、观念、以及创作价值的取向。所以中国画家,包括主流的文化机构应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多样的、各种形式的展览、艺术活动来引导和促使现代艺术家的健康发展。同时体现出艺术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模式,这样我们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就会很广阔。

阮江华作品欣赏
记者:最后请阮主席谈谈您对中国书画的认识。在当下文化经济发展都比较快而又多元化的社会中,很多创作者开始浮躁了,笔墨开始不再是统一于心,统一于时代了。对于中国书画发展的前景您有什么自己的观点?
阮江华:意境是中国艺术审美的重要特征,意境的有无是衡量艺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中国画极为讲究画面的意境,艺术家凭借博大的胸怀,发现宇宙间深沉的境地,中国画家常说“丘壑成于胸中,既寤发至于笔墨”,中国艺术家很早就做着诗画融通的尝试。唐代王维身体力行,融通诗画,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至境。“画中有诗”反映的绘画艺术与诗歌艺术的相通之处是结构的韵律。“不似之似”是指画家笔下的艺术形象不只是客观的描摹自然物象,而是有所概括、取舍、调节,以求收到比自然形象更高的艺术效果。齐白石指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也,太似则媚俗”。中国画在造型上讲究“形神兼备”“重意轻形”。中国画家把现实中的自然形态,在头脑中经过概括、取舍、加工,变成可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造型,来寄托自己的情感。不求形似,只求神似,真正做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不似之似”可以说是中国画造型的最高原则,也是区别于西方写实绘画的主要因素。中国画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意境。“虚实相生”妙在以虚代实,以实代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画面自有妙境;“气韵生动”妙在“在意不在形,在韵不在巧”,有自己独特的空间意识;“画中有诗”妙在绘画与诗歌之间,有自己独特的形神关系;“不似之似”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有自己独特的写生方法。中国画审美意境相对于西方抽象艺术是自成体系的意象艺术,它可以使作者达到自己理想境界,同时也可不断吸收外来的营养,使自己不断地向前发展。

阮江华作品欣赏
中国书画市场经历了两次行情高峰。在这种进程的影响下,中国书画市场变得更加具有系统性和规律性。中国书画市场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书画市场文化特性呈现收藏文化的架构,使中国书画市场的文化愈发彰显。这突出的表现在文化视角及文化价值在书画艺术品价值构成中的含金量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也会影响收藏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判断。中国书画市场一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长盛不衰的最为重要的市场板块,中国书画市场的分化加剧,多元场结构正在形成。随着国家文化战略不断实施,艺术品市场体系及支撑体系的建设一步步进入视野,特别是政策法规支撑体系、信息支撑体系的建立,让“正品”占据拍卖市场的主流,这样才能实现书画艺术市场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国书画市场中存在“功利主义”现象。“功利主义”主要表现为“暴利”,要克服功利按市场规则办事,才能做到良性循环。尊重艺术行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营造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在市场规范的良性环境中寻求发展的空间与目标,对策是变“泡沫”为“珍珠”。这一过程需要国家出台一系列监管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可以控制“泡沫”的出现。书画拍卖中现有的“泡沫”,需要经过净化和过滤,在优良的市场环境中,还会成为像“珍珠”一样的经济源,组合起来就是一个有相当价值的强大经济实体。
编辑、整理:汪利利 张琦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