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儒光《识字图》作品欣赏
文/岳志轩
知名画家李儒光,年近古稀,一头飘逸的长发和浓密的络腮胡,让艺术家气质尽情挥洒。然而,他并没有因其“画家”身份,而将自己封闭在画室里与世隔绝。他认为,中国画与中国现实早已贯通与融会:中国现实是中国画的基础,中国画又是中国现实的反映。他自称是热衷于把中国现实不断绘入中国画的人,“对我来说,锲而不舍地把自己心中最美好的图景不断地融入中国的现实是最重要的。”
情缘最深乃绘画“落日的余辉染红了农家的每一座院子,两个童男童女在青梅树下骑竹马,农夫们开始荷锄而归,家家都升起了炊烟,一切都那么美,那么和谐。”李儒光画完后,似乎意犹未尽,又在画上题下“平生经历多少事,最难忘却是儿嬉”的诗句。这幅被李儒光精心营造和谐、美好生活的画———《儿嬉图》,后来获得“国际和平杯奖”。

李儒光《山寨娃娃》作品欣赏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那一年,李儒光出生在嘉禾县农村的一个破落地主家庭,他的叔叔是当时农村里颇有艺术天才的人。从小父母在外被“劳动改造”,而李儒光就跟着叔叔,走东村串西村地玩。耳濡目染,李儒光在绘画上表现出一种少有的灵气。1960年初,高中毕业的李儒光因出身问题,以试读生身份到湖南师范大学深造。每当夜深人静时,他心中总会浮现一幅美好、自由、平等的生活画面。
这样的画面,让这个渴望公平的年轻人夜不能寐。师大的教师一方面感动于李儒光的执着,一方面也惊喜于他的天赋,让他从试读生转为正式大学生。25岁以前,李儒光就这样独自历练。大学毕业后,再次因为出身问题,他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县城工作。

李儒光《过涧图》作品欣赏
这样的经历让他对平等、自由、美好的生活更加向往。1978年,在县城工作的李儒光调到湖南师大美术系。在这里,他既关注专业,也关注生活;既阐述绘画学理,也评论时事政治。他沿着认定的方向开掘,收获了累累硕果: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教学督导,省文史馆馆员。学生时代便有美术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后相继创作了《桃花水》、《过涧图》、《春雨》、《绿韵》、《韶山吟》等作品,入选国内重大画展并获奖,目前致力于湖南美术教育史研究;曾赴法国、意大利、奥地利、日本、泰国、香港等地访问、讲学、举办画展;其传略被编入《中国美术家辞典》、《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传略》等。
诗情画意总相融
正如一个知识分子的正义、良知和崇高追求,李儒光先生的画温文尔雅、毫无浮躁之气,这也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素养,他的画有朴素高雅的意境、耐人寻味。他又是一个贴近生活,追求真情实感的画家,他的画都来自生活的真诚感受,毫无造作之嫌。他把普通的生活场景,常见的人际和情感关系,都画得深切感人。他还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画家,他继承传统,又不墨守陈规。他的画揉和了中国画工笔和写意的优势,既有笔墨的韵味,严谨的造型,又有丰富的色彩和意趣的烘托,创造了他宜工宜写雅俗共赏的新图式。

李儒光《采桑女》作品欣赏
读他的画作时,深感他的文学功底扎实,不但能画,而且能写,尤为可贵的是有一颗诗心,并能把诗心嵌在画图上,让人感到一种震撼和感染。他写的《郑板桥印章艺术初探》、《题画诗简论》、《画中诗·中国题画名诗鉴赏》等,都曾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扬。他如此熟谙诗词精妙,天长日久铸锻着对诗意的捕捉能力,并在画中凸现出来。
中国画素来分工严密,但李儒光的画能将人物、山水、花鸟熔为一炉,注重整体环境的描绘和烘托,在严实中求空灵,在单纯中求丰富。把诗情画意相融,给人新的、多方位的审美意趣。正如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主任陈白一所言,“李儒光的画富于传统功力,又富于创造力。他发挥了自己造型能力强,文化素养好的长处,把诗情和画韵相融合,在生宣纸上工笔与写意并用,创造出人物、山水、花鸟熔为一体的小写意手法和风情画图式,拉近了学院派绘画和现代文人画的距离。”李儒光的画十分耐人寻味,经得起细细品赏。那不露痕迹的内涵,那藏在平淡中的意趣,那不事张扬的手法,会令人流连忘返,感受他富于平凡中的独特艺术魅力,恰如他的为人。这使我想起一位评论家说的那句感人至深的话:作品使人惊不如使人喜,使人喜不如使人思。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