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醉心书画之人,多怀一种隐逸情怀,陶渊明结庐南山,泽游人境心无车马;王摩诘松下读经,独坐幽篁对月抚琴;林和靖梅妻鹤子,卷帘清赏疏影横斜。于这些人而言,无需香车宝马,无需锦衣荣华,一笔一墨,一砚一纸,亦足以畅叙幽情。谭秉炎是逍遥着先贤的步履从他痴迷的书画中一路走来的,身处当下,他却有着如古代文人一般的诗意心境,他将这种心境融汇于他的笔端,亦把观者也带入这种弥漫着恬静优雅境界之中。
谭秉炎,曾名秉言,祖籍湘潭县,1948年8月生于长沙。现为湖南省文史馆馆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长沙市文联副主席,长沙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谭秉炎的书法作品流露出一种舒缓,通畅之外又具耐人寻味的情致,方圆粗细、曲直动静中龙蛇竞笔;回旋曲折、畅达连贯中豪放超逸。谭秉炎诸体兼能,尤精行、草。他的草书,线条婉畅清瘦见形,行距疏阔纵任奔逸,奔放不羁气象万千;他的行书,顾盼呼应大小相兼,疏密得体浓淡相宜,笔力遒劲理法通达。他的书法有古代名家字帖的遗风,又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线条内敛刚健,字态平中寓奇,布局清新自然,纵笔豪放,一气呵成,神韵与气势同出,笔情墨韵中颇见其灵气与功底,全无半点做作之态,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透露出一股文人的优雅之气和古典之风。
研习书法欲登堂入室者,必须以深厚的传统积淀为基础。谭秉炎以“取法乎上”为原则,择古善本而临之,颜真卿的《颜勤礼碑》,王羲之的《兰亭序》,怀素的《小草千字文》,张旭的《古诗四帖》,黄庭坚的《证诸上座帖》等皆是他临摹的范本。谭秉炎静思苦学,每一本所临书帖他都努力探寻其内在精华,在不同字体、不同风格间触类旁通,他在古人浩如烟海的墨迹中博观约取,汲取古人之长陶冶积淀自己的风格。谭秉炎认为,书法的创作来不得急功近利,没有深厚的技法铺垫,即便形成了风格也必不是高水准,师前人技法求新求变是风格形成的基础。朱耷书法学钟、王,石涛之书取笔意苏轼,王铎则是从米芾圆转的篆意来写转折,但凡历史上成就卓越的书法家,无一不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同时,学书法要勤于思考,学古而不泥古,在继承传统吸取营养的基础上,注重于古典文化和时代气息进行融合,如此个人的风格的形成便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厚积薄发。
谭秉炎的书法作品,并没有局限在千篇一律的风格中,其楷书方润整齐,章草古朴典雅,行书笔力遒劲,狂草恣意挥洒;在章法气象上,有时呈现山野逸趣,有时有带有庙堂之风,有时又是一种典儒雅致。他说,在每一次书法创作前,他都先酝酿自己的情绪,这样写出来的字才能融入丰富的意境。如果悬挂于寺庙庄严之地,就预想自己站在佛堂,闻檀香袅袅,听佛音梵唱,带着一份肃穆、一份禅意纵笔挥毫,这样写出来的字就具有佛家的淡然安宁;如果想写出饱含隐逸之趣的作品,他就会临窗听雨,煮茶读诗,待内心书写之欲蠢蠢欲动时便铺纸磨墨,随意落笔,这样的字便具山野风味,淡泊情怀。
谭秉炎说,虚与委蛇的应酬会使人缺失古典的心境,会让作品呈现一种焦躁虚浮之气,因此一定要将自己的心沉静下来,故而闲暇时,得以陪伴他度日的便是那些诗书字画。他以让自己的作品浸润着一种文人气质和古典情趣,呈现一种“书卷气”为毕生追求。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高雅的气质和风度,是良好素质的外在表现,但凡青史留名的书画家,其作品与众不同的的原因就是得益于一种“书卷气”。他认为,作品若要呈“书卷气”,必须要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学问好,主要是指国学,特别是古诗文积累;二是见识高,这需要有良好的书法审美能力;三是功力深,是指在、书法记述的纯熟。谭秉炎在研习书法的同时,对国画山水和古典诗联的学习之心也丝毫未减,他的诗作,清新自然饶有生机,闲淡雅致;他对联功力深厚,令人读之不禁叫绝,譬如其为田汉故居所题对联“田舍幸留才子迹,汉魂雄铸国歌词”,对仗工整浑然天成,且能应时应景,颇见功力;其绘山水画,“以笔入画”,全用书法线条写出,深沉含蓄,颇有韵味,这也得益于他四十多年的书法功力。
谭秉炎最初与书法结缘始自一本《怀素自叙帖》,朝临暮写,与墨相磨四十余载难以割舍。他学书的经历是艰辛的,虽然他在提及当年自己为了找到一本字帖跑了好多家书店、在工厂上班劳累之余坚持临摹书法之事时一派轻描淡写的模样,却让笔者听之不胜唏嘘,在一个社会动荡、思想禁锢、师承不易,同时又缺失毛笔文化的社会大环境里,能笔耕不辍半生时光,取得如今有目共睹的成绩,是需要何等的毅力和坚持。毫无疑问,他是勤奋的,然而他的勤奋更具技巧性。谭秉炎自书对联“对比古人知不足,交游同道学其长”以自勉,他学书法不是科班出身,没有专门的师傅,古代的名家大师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他苦临古代名家字帖,不以此时的功成名就而自足,反而对自己的每一幅作品都深入反思,同时博采时人同道之所长,取长补短。正是因为他的勤奋与谦逊,才造就了今时今日在中国书坛上的成绩斐然。其书法作品在1986年“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中获铜奖,连续四次入展全国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和“全国首届‘兰亭奖’书法展”,中国书协“全国千人书法展”和“五百人书法展”,并在“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中获全国奖,其山水画入展2004年“湖南省优秀美术作品展”。
谭秉炎之书画,融字、画、诗为一体,皆为“心”作。采访期间,他还兴致勃勃地拿出自己的印章供我们欣赏。其有一印曰:“自适”,意为努力找寻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状态,并让自己积极融入这种状态中,读书写字,散步赏物,静坐冥思。同时也不排斥别人“自适”的生活状态,“悦己解人”是最为和谐的相处之道,也是让自己气定神闲的最好哲学。另有一印,名为“积跬斋”,这是他的书斋号,取“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之意,勉励自己时刻怀着高山仰止的心态,不畏险途,勤学苦练。他说:“我现在的书斋号为‘三乐堂’,我以诗书画为乐。”其“三乐堂”源于《论语》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之句,并自称“乐之者”。与谭秉炎交谈,有如对话古贤,他的涵养,他的气质,他的为人处世之道,他的生活态度,皆折射出一种飘逸,一种超脱,一种山野情趣,一种安淡悠闲。
我总在向往的这样一种生活状态,研一方上等徽墨,画一抹山水背影,书一卷亘古长风,触目眼熟,定睛便是长安古驿太白遗风。他恣意徜徉在“读书养心,吟诗养情,作画养趣”的悠然恬淡里——书效古人,涉书卷,自有名师益友;笔墨在手,居舍内,即为福地洞天。品其作品,观之于目悦之于心,堪为淘洗心灵之旅。祝愿谭秉炎的书画辉光日新,翰墨香满四海神州!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