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宝瑞作品欣赏
“李宝瑞,辽宁人氏。每出行,必头戴高冠,胸配玉璧,只差长剑在身。 ”北京书画鉴赏家陈岩先生在画家李宝瑞传记文学 《孤傲的寂寞》中写意似的寥寥勾勒,已让装束异样的李宝瑞呼之欲出。李宝瑞的装束个性鲜明,他的绘画艺术也往往离经叛道,有着别样的动人大美,彰显着不同凡响的清傲意味。
1965年,李宝瑞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已经是艺术名家的吴冠中在给李宝瑞所在的装潢系教授静物写生的课堂上,发现了他的艺术潜质,就向院长张仃推介了李宝瑞。张仃看了李宝瑞的画后告诉其班主任黄老师,每星期要单独给李宝瑞留作业,而且要把李宝瑞的作业送给他看。在帮助李宝瑞形成自己艺术风格的过程中,吴冠中要李宝瑞拜黄永玉为师。

李宝瑞作品欣赏
1970年,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的黄永玉认定李宝瑞是个可造就的人才,劳动之余,每周日必到20里外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所在地束鹿县李村辅导李宝瑞画画。

李宝瑞作品欣赏
1997年,张仃负责组织实施北京机场壁画群创作,他推荐李宝瑞到北京参与画作竞标。经评委会3轮筛选,李宝瑞创作的《白孔雀》从全国40位画家的100多幅画作中脱颖而出,与张仃的《哪吒闹海》、袁运生的《泼水节》等7幅画作悬挂在北京机场候机大厅。一幅《白孔雀》让李宝瑞在国内美术界声名鹊起,全国报刊、广播相继刊发文章推介青年画家翘楚李宝瑞。李宝瑞没有被名所累,安于寂寞的他躲进北国沃野,潜心作画。
与黄永玉分别11年后,李宝瑞把自己创作的41幅画拿给恩师做汇报。黄永玉展开画作,一口气全部看罢,随后摊开宣纸,提笔书写:“东北的李宝瑞是我多年的朋友,其画怪,其人也怪。世上从未有如此之画,也少见如此之人。宝瑞绘画基本功极厚,有前人之血脉,有新鲜气派,但不拘泥前人、洋人、今人格局。世人常有老口味习惯,稍有异样,则目为异类。宝瑞之作时时处于陌生欣赏习惯之中,甚堪叹息。 ”一幅字一气呵成,落款署“湘西黄永玉”,与字首的“东北的李宝瑞”相对应。 1984年6月,以黄永玉这幅字为前言的李宝瑞画展在北京如期开幕,北京画院院长刘春华在画展上题字“独领画坛”。

李宝瑞作品欣赏
李宝瑞画作到底有何独到之处?从1978年开始,李宝瑞已经举办了14次个人画展,美术界同行也从不同视角研讨李宝瑞的画作风格。在诸多的美术评论中,国家博物馆副馆长、著名书画评论家陈履生说:“宝瑞的画风,以铁线为骨架,而那铁线正是传统文人画所鄙视的‘板、刻、结’的代表。他不求笔笔有变化,更不求一笔中浓淡干湿的不同,而是在力度之中表现一种装饰的结构与趣味。他不是向人们展现那已经粉饰得没有特点的建筑,而是展现那具有个性的建构的框架,这就是一个画家与众不同的艺术方式。对于李宝瑞,起初不解其画,如果用国画的标准衡量他,他的画处处不合规矩法度,他的题跋也完全是汉代的‘榜题’风格,不拘常法,不守位置。虽然沿用的是文人画的形式,却一反文人画的做派,既不讲究转承结合,也不讲间架结构。一般画家哪敢在那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位置加题,但是李宝瑞就大胆放笔于此。 ”陈履生把李宝瑞读得入木三分。
两年前,当黄永玉得知李宝瑞回到家乡岫岩满族自治县修建了自己的画室,欣喜若狂,为其画室题写匾额“宝瑞画院”。笔犹未尽,又题“手上有鬼”,“孤傲的寂寞,有自己的灿烂”。
李宝瑞为画高调,在画纸上,他自由而任性。他让人们想起法国作家加缪的话:“尽管世界黑暗,我偏要尽情燃烧。 ”李宝瑞就是在画纸上燃烧得令人心惊胆碎的人。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