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28
清人沈宗骞云:“笔格之高下亦如人品”。胸襟开阔,立意自不凡。蒋昌忠作画,强调一个“写”字,从灵感之所之,驱笔遣墨,随机运化,置陈布势变幻莫测。崇尚其灵怀,其直节,其清气,其昂扬上奋……化竹品为人品,渐得疏旷雅逸之韵致。
3月28日,成功美术馆为签约画家蒋昌忠举办画家日,让书画爱好者再次一睹蒋昌忠老师的竹之韵,下面是对他的专访。
采访人:李霞
受访人:蒋昌忠
采访时间:3月20日
虚心有节 136x68cm
记者:您画竹子,是否具有象征意义?谈谈您的想法。
蒋昌忠:是的,不管画什么都是在追求一种精神,竹子和生活息息相关,历史上也有许多画竹之人和画竹之作,画竹是中华文化。竹子,有着高风亮节的气节,它的虚怀若谷、坚韧、淡雅,可以给人以做人的启发。我最初是比较喜欢画马,家里贴的到处都是马,可谓万马奔腾。1983年,我在钟祥当县长,一次看到了郑板桥的一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板桥画竹子不是为了画画而画画,而是通过画竹子来体会民间疾苦。他是县令我是县长,看到诗,顿时心潮起伏。有趣的是郑板桥当范县、潍县两个县的县令,前后13年,我在钟祥当县长8年,洪湖当书记5年,也是13年。中国文人画,梅兰竹菊,每一种都代表一种精神。我认为:“竹子干长得直,喻正直挺拔;有节,喻人要有气节;中空,代表人要虚心;四季常青,表示人要始终如一,不变色。经常画,对自己有提示作用。”学郑板桥画竹,就是学他的爱民情结,所以长期坚持下来了。”
记者:您为何要画出红色的竹子?
蒋昌忠:古来就有人画红竹,最初,苏东坡用朱砂画竹子,是一种创新,后来,就有很多人画红竹了。我画红竹,是因为家乡的风俗,认为红色是可以辟邪的,所以,我也会画一些红色的竹子,挂在家里一是辟邪,而是独特。
高竿垂绿 136x68cm
记者:石涛讲“笔墨当随时代”,但这个时代是一个人心浮躁的时代,是一个光怪陆离的社会,一切都是追求速度,追求快速,而中国画更多追求的是一种修身养性,追求慢和静,这样中国画和现在这个时代之间会产生一种冲突,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蒋昌忠:我觉得,这不应该是一个问题。画中国画本来就是修身养性的一个方式,而现在的社会是一个节奏较快的社会,在一天的快节奏的工作之后,画画应该是调节身心的最好方式,要是笔墨和时代保持了一致,人的神经一直都是紧绷着的,人就会受不了了。所以,我不认为“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适合当下的时代,时代的快节奏,并不影响艺术的发展。
记者:您从事了这么多年花鸟画的研究创作,您觉得中国花鸟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蒋昌忠:我觉得,核心问题依旧是: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从80年代开始起,就开始大谈特谈创新问题,但是,到底该如何创新,这并无定论。有些人为了创新,抛弃了传统,将作品搞得乱七八糟。没有做到标新立异,却将根本丢弃了。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