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若有所成就,在志在行在勤。
·康南海将执笔方法概括为八个字:“平腕竖锋,虚拳实指”,又指出时人执笔过高之弊,提出应以去笔尖寸许为宜,又说笔着墨三分,不可深蘸,否则毫弱乏力。均为实践者之箴言,虽未必尽然,但可供借鉴。

136×68 润格:1500/平尺
·王国维先生说,“研究一样东西,等到感觉到沉闷的时候,就应该暂时搁开,做别样的工作,等到过一些时候,再拿起来去做,那时就可以得到一种新见解、新发明。否则单调的往一条路上走去,就会钻进牛角尖里去,永远钻不出来的”。潜心钻研,勿执拗僵持对做学问尤为重要。
·对于文人来说,名声、声望除需扎实治学,有所成就之外,还需学会造势,否则声名难显,小品说,“没有绯闻的名人算不得什么名人”,虽然有些偏激,但是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傅斯年将“敦品、力学、爱国、爱人”作为台湾大学的校训,我以为这八个字可以用在每个人身上,这是为人之根本所在。后来先生又将“力学”其改为“励学”。“敦品励学”,语出清学者梁章钜《归田琐记?谢古梅先生》“先生敦品励学,实为儒宗。”梁章钜以“敦品励学”来评价可为儒者典范之人。我有一件当代著名书法家沈延毅先生所书“敦品励学”条幅,张于书斋,时时勉励我立德修身,求索上进。

68×68 润格:1500/平尺
·陈寅恪先生读书好做“书眉识语”,我亦有此好也,不动笔墨不读书,读而能思,思而能得,灵感发时,记于书眉或书页空白处,日后整理成文,大有裨益。
·想象力使人生发出文学的翅膀,洞察力使人生发出发现发明之事功。
·陈寅恪先生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说,“自昔大师巨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兴废者,不仅在能承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讬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也。”如何判定大师巨子,陈先生已定言。
·钱穆曾说,“我们读书人,立志要远大,要成为领导社会、移风易俗的大师,这才是第一流的学者。”要想成为一流学者,还真不易。
·近些年来,很多人很难把一本书从头至尾读完,哪怕是薄薄的一本,究其原因,我以为主要有三点:一是现实生活的快节奏,很多人已经很难静下来,沉下来;二是作品的陈腐或不对现代人口味;三是书籍粗糙滥造。
·也许是年龄原因,也许是学习书法的影响,近年来读书,特别爱看国学、史学,以及随笔、诗话等,尤其是古书,我把这些书叫做“成书”,这些书千百年来流传下来,殊为难得,而当下一些书,特别是流行排行榜上的东西还没有经过历史的考验,在我看来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好的不多,大多数只能算半成品,当然还有大量垃圾,读来徒费时日甚或误人。

润格:1500/平尺
·沈从文先生在他的《从文自传·附记》中说,“本人学习用笔还不到十年,手中一支笔,也只能说正逐渐在成熟中,慢慢脱去矜持、浮夸、生硬、做作,日益接近自然。”从事文学创作如此,从事其他艺术创作何尝不如此,尤其搞书法创作,追求自然的境界是最重要的,必须“脱去矜持、浮夸、生硬、做作,”“矜持”便拘谨,放不开;“浮夸”便张扬,易荒率;“生硬”便滞碍,不畅达;“做作”便媚俗,无气象。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老舍先生当北京市文联主要领导时一直是这么做的,所以给人留下极其美好的印象。作为文艺圈的领导,应该向老舍先生学习,本身须是某一艺术门类的高手,又懂得管理科学,同时又能识才育才爱才荐才。
·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在教荣翔唱《刺王僚》时,经常提醒要“提溜”着唱,汪曾祺先生解释说,“提溜”就是“提着气,气一直不塌”。写书法笔在手中也要始终“提溜”着走,在压笔加力时也不可彻底“塌”下去,否则笔就难以提起来,线条必然僵硬无弹性。
·缪钺在《论宋诗》中言及唐、宋诗之异同,最为恰切。曰,“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人重大气象,宋人重风采。何止诗歌一道如此,书法大抵亦然。如唐玄宗、颜鲁公书皆宽博丰赡,宋徽宗、米南宫书,瘦劲爽利。两朝对美女的评判上也与此近似。

润格:1500/平尺
·朱自清先生在散文《论做作》中说,“为了抬举自己,装别人;装不像别人,又不成其为自己,也怪可怜见的。”在艺术创作上亦如是,有些人以模仿古人或他人为能事,以取悦评委或读者,结果“装不像别人,又不成其为自己,”,长此以往,人不人,己不己,徒费时日,一事无成。
·谁也不是你永远的靠山,最可信赖的靠山就是自己。强大了自己,当初反对你的人都会不得不为你喝彩。
·王世镗已近中年尚在汉中困居,以卖字糊口。于右任初见其书大为惊诧,疑此人不在人世,后知其踪,于是设法将其请到南京尽其所藏碑帖供其观览借鉴,并荐其为监察院参事,专事书法,从此书名大振。右任老爱才由此可见一斑。
·齐白石曾卜一卦,说他七十五岁有难,其便刻意在书画落款时跃过此岁,这个问题是被胡适在为他编年谱时发现的。过去人比较迷信,齐翁亦不能免俗。
·当代书法人把泥古作为能事,集古字之余,做旧修饰,不厌其烦,偶一观之以为古人所为,独不见创造与发现。展事评选亦倾情于此,推波助澜,无以复加。中国书协老主席沈鹏先生呼吁“原创”,实在难能可贵。
·当下书画市场交易价格悬殊,所谓“好字不如烂画”,实为购买者多为不文之人或附庸风雅者,古代绝非如此,即便当下在拍卖场上,古代的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价格并没有什么差异。假以时日,书法作品一定会扭转乾坤。
·《荀子·修身》云:“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此语甚是,识此三昧,且能如是实践者方有大成。

润格:1500/ 平尺
·艺术哲思小语像邓小平理论,零散而管用。长篇大套的学者文章只有给评职称的专家和作者自己看,好看而不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愿意记载一些零星的思想火花。
·当下很多党政机关人员和国家企事业单位职工背地里常称呼单位一把手为“我们老板”或“我们老大”,听起来好像是在私营企业或黑社会,真不可思议。
·当今搞书法要参加展览需要“三到”,一是功夫要下到;二是心思要用到;三是钱要花到。功夫要下到,就是要勤奋,下苦功多临帖、多创作,有废寝忘食的劲头儿,又有不要命的拼劲儿;心思要用到,就是要多研究,研究创作路数,研究作品形式和如何后期制作,研究“展览体”特性,甚至要研究评委;钱要花到,就是买资料不惜花钱,买笔(各种笔)、墨(不同的墨,还有画色、朱砂之类)、纸(各种形式的、各种颜色的纸、不同颜色的绢,还要做效果)、砚、装裱机(为了后期制作方便,还要配个装裱机)不惜花钱,参加培训不惜花钱,参观展览不惜花钱,投稿不惜花钱(君不见有的作者在十届国展上光投稿费就花上一两万元),等等。

润格:1500/平尺
·当下应对书法展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书路正,必须学传统,靠帖;二要展览截稿前要主攻一两件作品,甚至下力量写一件作品,要精益求精,不厌其烦;三要尽量写小字多字,即使写对联或其他大字作品也要有小字的款识,显示“难度系数”之大;四要不是行草书特擅长,尽量走“窄门”,写篆隶楷,写篆隶楷中别人写的也不太多的,如小金文、小隶书、变形大唐楷、简帛书、榜书等,尽量避开行草,还可以弄弄刻字等新生事物。如果为了弄全国会员,还可以走书法理论创作或编辑出版的路子,别千军万马都往一条道上挤。
·书家都渴望人书俱老,可是真正人书俱老者甚稀,多数人都是越写越糟糕,甚至没等老到份儿书艺水平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究其原因,一是不能坚持临摹古人,二是原本就没有写到份儿,三是体力不支等生理因素所致。
·坚持就会进步,经常进步加在一起就是成功。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