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嘉俊作品《海燕》
文/李公明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潘嘉俊的《我是“海燕”》是“文革”美术中流传极广、影响很大的一幅优秀作品,1972年入选全国美展和全军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人民日报》、《人民画报》、《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等多家报刊刊载,并先后在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展出;国家邮电部于1973年3月8日发行《中国妇女》纪念邮票一套三枚,《我是“海燕”》被选作其中一枚的图稿。
据介绍,该作品创作于1971年秋至1972年春。当时,作者潘嘉俊还是个从未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年轻战士,1971年被调到广州军区美术学习班培训。同年9月,他来到边防海岛体验生活,开始以通讯线路的维护兵为题材进行创作。最初的草图画的是礁石上两个维护兵正在狂风恶浪中抢修电缆,但这个构思没能在美术学习班通过。大家认为,“修电缆”这个情节和场面过于专业,群众看不懂。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后,顺着“电话线路”这个构思,改成一个女兵在暴风雨中攀在电杆上抢修线路;横构图也改成竖构图,并将视平线压低,以突出人物“凌空”的感觉。在创作过程中,潘嘉俊借来话务兵用的工具进行写生;在雨中把自己的衣服淋湿、拍照片作参考。画面上的女兵形象,则是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写生和所搜集到的一些图片资料创作的。
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和艺术成就,都很典型地反映了“文革”美术创作的时代特征:深入基层生活以收集素材,集思广益以提炼主题,突出和讴歌主要英雄的典型形象。画面上这位在暴风雨中检修通讯线路的女解放军战士,犹如勇敢搏击风雨的海燕;作品的题目《我是“海燕”》更是这一作品画题中的亮点——它既是话务兵的联络暗号,又有女战士是暴风雨中的海燕的寓意。在1973年发表的一篇题为《暴风雨中的“海燕”》的评论文章中说:“天色的阴暗,暴雨的倾注,雷电的闪光等,都描绘得真实、自然,给人物形象以有力的烘托。恶劣的天气所构成的艰苦环境,与人物镇定自若、勇敢乐观的神情和姿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经过作者精心刻画的面部,在冷色调的天空衬托下,显得格外响亮突出。同时还运用了虚实对比,使画面层次分明,主体突出。例如把人物面部的轮廓描绘得特别清晰,明暗对比强烈集中。”这些评论话语所表述的正是“文革”美术创作的典型审美理想。
在“文革”美术中,像《我是“海燕”》那样曾经很具体地影响过许多人生活道路的美术作品恐怕不太多。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网络技术管理中心有一位姓赵的女工程师说,当年受这幅画的影响而报考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成为一只通信兵中的“海燕”,就是她对自己未来的全部构想;不畏烦难地建立“橄榄绿婚恋热线”的李艳华说,她当年自从看到这幅画,就在心里埋下了一个愿望:要做个这样的女兵!类似的实例肯定还有很多。在“文革”美术中也有不少以青年女性为描绘对象、也是广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但没听说有很多女青年因此而立志当女矿工、女渔医、女委员。这是因为,当兵是那个时代青年人最光荣的人生道路,尤其当女兵。至今我妻子还说,当年她真的是连做梦都想参军、当女兵!文工团、话务连、卫生队,英姿飒爽绿军装、红领章,时代审美中的最强音符。
今天也有一些读者回忆说,当年很喜欢这幅作品的理由的确有性别上的因素:一个站立在电线杆上被大雨淋湿透的女兵,在那个狂热的革命年代足以诱发出人性中所具有的种种联想。实际上,虽然画面上女战士的绿军装在风雨中湿透了,但画家并没有刻意描绘湿军装勾勒出的女兵胸部的性感;而且面部形象的塑造也是圆圆的脸庞,距离到了1976年的电影中才出现的李秀明式的瓜子脸、水汪汪的大眼睛还很远。即便是这样,据说当年全军男兵们的来信已像雪片一样飞向画家。小时候,我们看过不少国产战斗故事片。印象中,在“国军”的师以上指挥机构里,常常会有一位女“国军”,她歪戴的船形帽下是一头卷曲的烫发,雪白的脖子以下是雪白的衬衣领子,然后就是一套美式军装紧紧地裹在身上,于是显得腰细胸高——美式女军装的性魅力不容置疑。由于我们的绿军装总是宽松肥大,单靠一条宽宽的军皮带勒在腰间,还是很难勾勒出迷人的性别特征。我们也不会忘记的是,在那个禁欲主义盛行的年代,某些首长可以看到有接吻镜头的好莱坞电影,而全国人民只能面对八个样板戏。因此,“海燕”毕竟衔来了一丝青年女性在夜雨中的气息。
有意思的是,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女通信兵石晶在电线杆上的造型完全模仿《我是海燕》,但她不再呼喊“我是海燕”,而是与恋人通话;在央视某节目中,主持人崔永元指着《我是海燕》问嘉宾:今天我们的妇女是否还应像“海燕”那样走出去搏击呢?前年更有一位艺术家创作了一幅同题的油画,以略带俯视的角度画了一个身材瘦削、表情僵硬的男通信兵站在电线杆上打电话。一幅作品能在不同时代中产生它的变体,或者被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亦属难得。
有意思的是,最近看到美国学者康拉德·希诺考尔、米兰达·布朗写的《中国文明史》(群言出版社,2008年5月)把这幅作品用作插图,但其说明文字却有不少错误:把画面中的主人公说成是正在抢修电线的妇女,并说她正在进行的工作是为了“给农村地区带来光明”。看来,跨越文化的历史研究有很多细节需要研究者谨慎对待。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