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琳书法作品赏析
中国书法是由字到情,由情到心的艺术,由字中既有之情,而通会于心,由心中了悟之境,而蕴于词情。其间,线条的流淌起着起承转合的作用,表现为情志的律动。而情志的律动,流淌出的则是书法的情境美学。情境美学,与汉字的时空特征相契合,其审美意蕴,传达出情境的时间和空间美感。踯躅其间,流连忘返,而感悟心灵雅致的休闲所在,陶养出酩酊的诗意的快乐。
读中国书协理事梁永琳的书法,感到他蕴情甚笃。他于书法的抒写,酝酿出情感的畅达,诗意的陶然,灵魂的飞天,于方寸之间,驻风光无限,于缥缈之际,度情思哲理。书法的呈现,是流淌的音乐,律动的诗,其美的空灵,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而留下来的,则是一条于时空中凝固的河流。欣赏书家的书法,也正是面对着一条曾经汹涌澎湃的河流发生激赏感叹。而河水凝固之后,缅怀其曾经的何其风光,感受其昔时情境,从中读出其孕育的风雅与随性。

梁永琳书法作品赏析
梁永琳擅长行草、隶书和楷书。他于行草中纵意奔放,挥斥浑茫,从中体验实与虚的空灵交错,抒发时代雄放的荡气回肠,为自得的幽明。他不甘心为字所缚,于是旷逸情志,于有限表达中彰显其无限抒发之可能性。而在这种旷逸的神情中,无疑他又是较为循规蹈矩的,于情于理,流露出传统文人的诗情画意。那线条,如同他手上的琴弦,一经弹拨,便振颤无限心音,或悠扬,或回荡,或小桥流水,或大江东去。书法是诗是酒,但也是茗茶,浓烈时令人沉醉唏嘘不已,清新处又让人品味咂舌再三。

梁永琳书法作品赏析
书以心会,会心的不仅是汉字的书写本身,更是自在自得的安然悠然心境。书家在书法的表现上,往往将情志幽含其间,以使得书法具有个体个性独抒的生命性,于其中感染一个世外桃源一般的情境美学所在,以安顿自己的灵魂,享受空灵宁静的快乐。书家总是努力表现这种审美意蕴的极致性,但又往往受到一时一地情境之感染,而有所局限性,这无疑是种缺憾,但正因为审美的缺憾性,而令人久久感慨不已。梁永琳以其传统文人的旷逸胸襟,选择了行草、隶书、楷书这开阖有度的挥洒,并于其间豁然出其傲岸的才情风度,显得比较实诚率真,而又不失其蕴藉风雅。诚然,他行草书法中并非放浪形骸的忘我,而是一种陶然忘机之际的有所担当的浩然与傲气。这种浩然与傲气,有着峭拔的正思,磊落的胸次,引领人踱步于一位传统的有血性的积极探求生命哲学的文人的心境之中。在其隶书与楷书的抒写中,亦表现出这种独具审美意味的情境。

梁永琳书法作品赏析
书有达诂。其达,在于书法情境美学中承载力的实现;其诂,在于融情畅意表现中的一时一地情境微妙变化之无法重复和不可度测。据说,书圣王羲之写《兰亭序》,后来又重复写了二十余幅相同的内容,但是效果却迥然有异,这也正是书有达诂的道理。读梁永琳的行草,感觉他汲取沈鹏、欧阳中石、李铎等当代书法大家和传统文化的营养较多,更注重当今时代性的情境抒情。当代书家难于自创出新,潜移默化中会不自觉受到某种思潮影响,并由此左右自己的心绪,而难于自成一格。不过,于书法技法的融会贯通,而又自呈心性,不也是独抒性灵的具体表现么?!尽管这种表现不够天马行空,但其风雅却是风情自在的。试想,倘若别人吸收梁永琳的技法表现,也仍然会在书法的品格上表现为自己的生命特征。笔者欣赏梁永琳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行书的潇丽厚重,“不抱云山骨,哪成金石心。自然奇节士,落墨见高襟。”行草的蕴藉超然等,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感怀其孜孜以求的美学意蕴的。
书家往往会困惑于“无我”与“有我”之境,“无我”而空性超然于像外,“有我”而生命主体意识豁朗,这种区别如佛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分别。梁永琳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文人书法家,尽管他有时也追求某些脱俗的出尘之想,但是他的情境却是入乎传统道德的品格宣扬,这必然主导了其书法主体发展方向。在此,笔者倒是更愿意看到这样的融入火热的生活大潮的梁永琳,其书法情境审美意蕴也正在于此。
黄玉海2010年7月18日凌晨写于北京致远斋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