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郁志桐书法作品赏析
杨之/文
癸未初冬,北京城建集团总经理郁志桐先生的书法展览,于朋友们的期待中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了。无论作为一名优秀的建筑企业家抑或是一位著名书法家,此次展览都有足以让人期待的理由。
郁志桐先生1943年生于上海,现为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文联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原中国书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佟韦在为郁志桐先生的书法作品集所作序言中写道:“郁志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企业家……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建筑业借鉴国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先进经验,推行项目法施工,郁志桐先生衔命恭行,率先试点成功,开我国建筑业项目管理先河,与有功焉;进入90年代初,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大干快上,高等级公路建设方兴未艾,郁先生又在北京城建独树一帜,领军数千人远赴山东参加我国第三条高速公路———济(南)青(岛)高速公路建设,3年征战,艰苦卓绝,大功告成之日,又亲自主编《高速公路施工管理与技术》一书,填补了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技术与管理理论之空白……郁先生于建功立业之际,研习书墨,笔耕不辍,成为当代书坛颇具影响的书法家。”作为郁志桐先生的同事和书友,笔者以为志桐先生是当得此言的。
观看着郁志桐书法展,翻阅着《郁志桐书法作品集》,我们不难看出郁先生的习书轨迹和心路历程。

郁志桐为成功美术馆题的词
中国书法讲求的是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完善的人格修养,一个书法家要据于德、志于道、依于仁、游于艺,从而达到“道法自然”的入化境界。在这点上,郁志桐先生可谓得之三昧。
关于书法,有人说它首先是在书斋里为私人感受提供一个宣泄的渠道,是为书法家个人服务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它走向展厅面对大众后,又成为书法家向公众传递某种理念、表达某种思想、抒发某种情感的载体,而这些理念、思想、情感要为人认识和接受,就必须靠书法作品本身的魅力——从技法到形态到个性风格。的确,一流的书法家,他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他能把他的人格、学养通过技法和形态融合到笔墨中去,从书法作品中散发出来。我们从郁志桐书法作品中看出,郁先生对此已身有感受。
和所有成功的书家一样,郁志桐先生在书法创作上经历了一个入古出新的过程。在传统书法的沃土里他辛勤耕耘了数十年,探幽撷微,兼收并蓄,对秦汉、魏晋、六朝碑版以及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书法均有涉猎。他重视书法创作的内在涵质和深层蕴籍,强调艺术穿透力作用下的对书法本质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从郁先生追求上古的书法轨迹来看,它的楷书根基是唐楷,主要表现在王羲之、颜真卿、褚遂良、欧阳询等诸家的法帖上,追求的是雄强浑厚,舒展峭拔的晋唐遗风。它的隶书以汉碑为根基,以《张迁碑》、《石门颂》入手,而后从简牍中取法,以“碑”为质,以简为用,兼收并取,古朴自然,于随意中见情趣。
书法作品,在某种意义上直接反映了一个书家的学识和修养。成熟的书法家善于吸取前人的精华并灌注自己的人格、学识、喜好和风格。笔墨为其所用,他的精神是书法的主体。从郁志桐书法作品中我们看到,真、草、隶、篆、行等各种书体一应俱全,无论大幅巨制或者尺素小品,皆各具特色又面目鲜明:大字浑厚凝重,小字端庄典雅,楷书森雅肃穆,隶篆古朴多姿,行草书则灵动飞扬……那是郁先生入古出新的结果,是郁先生融入了自己人格、学识、修养、喜好和风格后的产品,是郁先生的精神所在。
书法创作基于“人本精神”,汉代蔡邕提倡的“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宋代欧阳修的“不计工拙”、“寓心消日”,为历代书家尊奉和发扬。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同样是作者感情的流露,是作者人格的表现。笔墨技巧,只不过是表达感情的手段。所谓“文如其人”,“画如其人”,文章书画的确是作者人品、人格在自己作品里的表现和反映,真正的书法艺术应该是人与笔墨结合所创造出的形式美和精神气。
因而我们说,郁志桐先生的书法作品,既是其人品、人格的内在表现,同时无疑也是其精神与学识的外在反映。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