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全忠(左1)和其他画家交流
隆重纪念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70周年
——从圣地延安到沂蒙老区
记者:您对现当代艺术怎么看?
郭全忠:我认为,整个艺术,所有的艺术家,所有的艺术作品都要“关注当代,特别是关注当代人”。作为画家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他周围人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思想境界,他们的痛苦,他们的欢乐,他们的期望等等,所有艺术家、艺术作品都要体现这些要素到的画面上,而不仅仅是笔墨游戏。我觉得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不管是国外的现代艺术,西方的古典艺术,还是我们中国的艺术都有其独到之处。特别是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以后,对我们中国文艺的影响可谓深远。我深深的认识到,我们所有的艺术家都应该做到反映时代精神和文明这一点,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应该体现这一点。

和采风团画家一起速写
记者:您认为一个画派的成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山东去年提出推动形成“齐鲁画派”,您如何看?
郭全忠:“画派”不是说任何地方都能提出来的。我认为的“画派”有自己独特艺术主张(在艺术史上能立得住的艺术主张),有代表作品,有他的代表人物形成一个群体,还要有强烈的时代感(过了这个时代,其他的画家就不可能是这个画派了)。如果按地域的话,那么长安从古至今都叫长安画派了,但不是那样的,“长安画派”,他就是刚解放初后以石鲁、赵望云等几个艺术家为主形成的,在这之前,在这个时代之后,他都不叫长安画派。画派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不是说某一个地方有几个画家就能形成的,他只能称之为画院或画会。“画派”是非常严肃的事,他是被公认的,被历史承认的,被艺术学术圈公认的有独特贡献和独特艺术思想,能立得住的艺术家们(不说大师)和他们一批能留下来的作品,才能被称之为“画派”。

关注·速写
山东提出推动形成“齐鲁画派”,这个我还不太了解,这个提法比较有意思,有所保留,很有想法。作为一个组织工作者,很有思想,很有他的水平,我们要读懂他这个话的意思。这个提法很合情合理,是经过他们努力后有这样一个想法。作为我个人,没有权利去评论。但是作为一个画派的形成,确实是需要长时期的有一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自己独立的艺术主张、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才能形成一个的。
记者:对于一个“画派”的提出,形成,您有什么样的看法?
郭全忠:都说“长安画派”是建国以来最有价值的画派,但是目前各个地方都在搞画派。各个地方的画派已经承认自己的画派,相比他们,山东美术界提出的“晋城”,我觉得 “晋城”比较起来是相对的好,更科学,更时代一些。

记者:但现在也有人说,“画派”的形成不应该是推动形成的,而应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郭全忠:作为一个领导者,他是这样说的。但是有些人根本就不够画派,但他们打出个画派。和他们比,我觉得山东的同行们还不是谦虚的问题,说明很科学,很冷静。中国当代已经有十几个地方提出了画派,我对 “画派”这个名字也不敢随便说,因为画派确实不应是自己来确立的。
记者:应该说是别人来认可的,来承认你,觉得你们这个地方形成了一种艺术气候,然后提出的。
郭全忠:对的,因为理论家在研究的时候,为了研究的准确性,归纳性。他和历史上的相比,周围的相比,为了研究形成一种提法。所以,一般的公认的像我们陕西的“长安画派”,还有历史上其他的一些画派,当下也有十几个各地的画派。我是以“黄土画派”的名义来的。“画派”这个问题很敏感的,我自己觉得“画派就是被别人认可,画派是别人对你的研究,对这一批人,对地域等的一批人的认可”。另外一个观点我认为“画派却是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有一批代表画家,有一批代表作品,还要有自己的独特的艺术主张,而且还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立得住的艺术主张。”不是有一批画家,出现了一批作品就能够确定画派,只有能代表时代,在历史上能立得住的作品,有自己的鲜明的风格特性的东西,才能说画派。

速写中的郭全忠
记者:那您们觉得就应该在哪些方面去努力呢?
郭全忠:这个就很深奥,这个就需要整体有才华的画家。在一个有才华的、大师级的领军人物的带领下,在他们的终身的奋斗中,找到自己的鲜明的、独特的艺术思想。不是媒体包装的。真正的画家,在思考什么?没有媒体关注,他照样画画,照样生活。只要他不是吹出来,不是包装出来的就行了。就是一个画家做了些什么,不一定要让媒体知道,让媒体包装出去给社会知道。

和刘文西、崔振宽合影
记者:你咋样看待当下艺术和古代艺术,以及西方艺术之间的差距,我们的使命是什么?
郭全忠:关注人生,关注人类的命运,研究它,思考它,使你的艺术作品体现出时代的精神,我觉得这是关键。我更愿意借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70周年的契机,来强化这种时代感。我们在探讨艺术本体的同时,还要研究艺术的本质,为什么产生艺术?艺术最后的落脚点是哪里?在发现规矩中不能仅仅偏重于形式,一直伴随他的是时代,它是和时代紧紧相连的。比如说唐代有汉代的精神,他有强烈的延续精神,这才存在着汉唐文化的形成。这是我所强调的。
艺术当下的状况、当前的创作在很浮躁的状态,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再一个态度就是有了笔墨了等于就有了文化,不玩现代的艺术就等于得到了艺术的真谛。我们应该带着一种批判态度去看,去理解存在的现状。
(特派记者 蒋水莲 整理 汪利利)
和刘文西在一起
本报记者和老师合影(左为郭全忠)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