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线条是书法艺术的第一生命力。沈先生的书法作品,其线条丰且实、灵且朴,劲健而高古,其方圆正侧因形生发、疾缓滑涩随势而生,中锋沉劲入骨,侧锋研美挺劲,藏则内蕴古朴之风,露则外显精神意气。笔力则是书艺生命力的源泉,笔力是书法美的基础。笔力有骨力和筋力两个层次,得骨者雄强挺拔,得筋者凝练丰厚。
沈先生的书法放纵处若马踏绿野,流转时似珠走玉盘,线条柔且质,壮而朴;结体莫测其起终,究极搭配之道;章法流畅若山间清泉,或涌、或飞、或注、或淌、或走,生动而又自然,无一不悦目。特别是线条的质量,有肉,有骨,有血气,有韧性,用笔收得住,放得开,八面使转变幻宛似天成,笔法清劲遒健,将至炉火纯青之境界。

成功美术馆将于5月26日—5月31日,隆重推出“著名书法家沈鸿根书法精品展”,展览时间为6天。沈鸿根先生在展览前,畅谈了创作理念以及在书法艺术上的观点。
采访人:李霞
受访人:沈鸿根
采访时间:5月25日
记者:书法和绘画同样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创新,您对书法上的创新持何种态度?书法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创新?
沈鸿根: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正如石涛所说的:“笔墨当随时代”,我们的书法艺术不能固步自封,所以,创新是必然。创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新的艺术元素,而不是反传统。中国书法艺术根植于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不了解传统,就无法理解如何去创新。要创新,就应该具备这么三点:笔墨功夫、文化底蕴、艺术感悟。要创新,传统是基础,要多临碑帖,多读书,个人的自身修养越高,就越理解创新。创新并不是搞形式主义,而是在有坚实笔墨的同时,写进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
记者:您如何看待当代兴起的“书法收藏热”这一现象?
沈鸿根:兴起“书法收藏热”是好事,因为从这可以看到两个方面的好的征兆:1.人民不再是停留在解决物质问题的层面了,而是开始追求精神世界了,这说明了咱们国家现在是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的;2.收藏书法作品,这是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深度认识,是回归精神家园的表现。但是,在收藏中,也有不好的一面,就是,有的收藏家并不是注重书法作品本身的价值,而是持“官本位”的观点,这就使很多真正优秀的作品被埋没。这种现状亟需改变。

记者:您认为应不应该设立中国书法馆和中国书法学院,谈谈您的看法。
沈鸿根:这种想法很好,如果能够设立,那是非常好的,中国书法馆和中国书法学院的设立,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书法艺术,可以更好地探索文艺美术理论,可以更好地培养书法人才。而这样的地方,也需要有很专业的理论者和管理者,才能让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
记者:您认为当代书法的诗意精神应具有那些品格?
沈鸿根:我觉得,诗意精神,应该是人文精神,是美好的、清雅的、本真的东西,它的核心应该是“崇文尚德”。也就是说,笔下纸上都要有一种书卷气。打个比喻,就像杭州西湖的龙井一样,有着清新的茶香味。这些都不同于那些以丑为美、以怪为奇、以俗为雅的东西,这应该是散发着书简气的一种精神。我比较反对那些粗俗、丑陋、荒野的东西,总之一句话,就是书法应该有高雅的格调和优雅的形体,而不是吵吵闹闹、飞扬跋扈的。
记者:您第一次在西北办展,就选择了成功美术馆,请您谈一下您对此次展览的看法?
沈鸿根:我虽然是第一次在西北办展,但是,我对甘肃是有一定的感情的。因为,我曾多次到过甘肃,到过甘肃的很多地方。1993年,我就到过兰州,后来又多次去甘肃并沿着河西走廊一路采风。到了甘肃之后,觉得很受人感动的是,西北人民都特别喜欢书法,甚至于胜过对绘画的喜爱程度。这次在成功美术馆做展览,是我的荣幸,也非常感谢成功美术馆能够邀请我参加。希望通过这次展览,我的作品能够为西北人民的精神家园添加一份精神食粮,也希望兰州的朋友喜欢我的作品。
个人简介:
沈鸿根,别号江鸟,1943年生,现为世界书画家协会常务顾问,中华书法协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泰国中国画院顾问,上海民族画院名誉院长,济南大学兼职教授,洛阳外语学院客座教授,《硬笔书法天地》网站高级顾问。擅诗文,精书法,以“独标风骨艺坛上,濯古来新成一家”的书风和出版四十多种书百万字的专著与字帖称雄艺坛,蜚声四海。也有人以诗人、理论家、教育家、书法家“四栖”称颂沈鸿根的修养全面。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