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晓云著《书法有法》一书,在书法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深受好评。现采访孙晓云本人,让大家深层次了解。
记者:您怎么看待自己目前的创作成就和现状?
孙晓云:我的书法年龄还不算太老,生理年龄,逐渐老了,再过几年就是当外婆的人了。就书法年龄来说,我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目前我主要写小字,也是顺其自然。展览的作品中,有一段手札写的是我的心里话,大意是书贵自然。自然包括生理的自然和心理的自然,只有自然才可贵。自然不是追求出来的,自然就是自然,是对规律的顺应。我50岁前,眼睛、生理功能还比较到位,就这样去写,讲究细节的到位。至于那些粗犷的、放纵的、潇洒的风格,随着生理条件的变化,自然会向那方面去发展。我只要不放弃,就会自然地发展着。我曾详细地看过古人、今人年轻时和年老时的作品,进行对比,发现随着年龄的推移,作品有很大的不同。到五六十岁,会有一个转折,产生较大的变化。包括王铎、林散之也是这样。我们现在看到的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基本上都是流丽的风格,与他们的年龄也有关系。如果王羲之、王献之多活20年,可能作品也就不是这样了。我曾把古代书家的作品和创作年龄列了一张详细的表,他们生于什么时间,死于什么时间,名作是什么时间写的,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比如王宠,只活了30多岁,我们就只能见到王宠秀丽的风格。如果说这就是王宠一生的风格,是不公平的。王献之像我的年龄已经死了,怎么会留下粗犷的作品。当然,也有特例,比如文徵明,80多岁时还能写蝇头小楷,但这是特例,常人是不能比的。古代人写字是以实用为主的,就是通通信呀,写写笔记呀什么的,没有把它当成专门的事情,所以更加自然。
记者:您说过,篆书也是用转笔的方法写的,《书法有法》中举了八大山人的篆书作品,说明写篆书与写行草书用的一样的笔法。但是,先秦的篆书,汉代的简帛书,看起来有的像是转笔写的,有的似乎不是。像比较质朴的《秦律简》,横竖好像都直来直去,平铺直叙,还是转笔写出的吗?
孙晓云:是转的。一横就是转的。往上叫使,往下叫转。孙过庭《书谱》里、米芾行草中,有很多特殊的点画,很多人临写时把它“做”出来,实际上他们书写时是自然的,是转笔写出来的。

孙晓云书法作品
记者:您怎么评价晋代的思想境界、艺术境界?您想让人看您的作品后感受到什么?
孙晓云:为什么历代称晋为高峰,这不是别人给的,是人的心理生理各方面发展到晋代达到巅峰才形成的。像欧洲文艺复兴,也是一个高峰。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好像铆足一股劲,最后释放,或者像火山最后实现喷发,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欧洲文艺复兴是一个时代高峰。很多国家和民族,在历史上都有急剧变改的时期,或者叫革命的时代,中国有戊戌变法,法国有法国大革命,日本有明治维新,等等。这些时代是黄金时期,往往形成后代不可逾越的巅峰。
人的生理心理状态奇怪,在一定的时期,形成巨大的潮流。如抗日战争时期,抗击非典时期,人心很齐,这样的时期,就会产生奇迹。一旦这样的时期过去了,就很难再现那样的状态。巅峰时期的出现,有一定的规律,就像“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可遇而不可求。中国历史上,到晋代,就达到了这样一个高峰。在古今中外的人类奇迹面前,你只有惊叹的可能,只有感到自己的渺小。
历代文人都是大聪明人。阮藉、嵇康,王谢家族也入这个流,创造了他们的灿烂。
我们这个时代背景是横向的不是纵向的。我们可以看到历代的文化,同时可以看到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纵向的历史,横向的地域,在我们这个时代一下子铺展到了面前,成为四面八方,所以现在不是一个纵向的继承时代,而是一个横向的选择时代。我们横向接受的,比纵向了解历史的东西要广泛得多。
古人的信息来源极其有限,只能是老师怎么教,我怎么做。古人看不到宫廷、博物馆的作品,老师教得好就学得好。我们现在的人什么都可以看到,纵向、横向得到的信息都比古人多,现在是信息时代。浩入烟海的信息往往使人眼花缭乱,使你常常遇到十字路口,但没有人有权利告诉你一定要怎么样,你只能学这个不能学那个,所以现代人常常遇到选择的考量。我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有所选择。我不要求别人像我这样,每个人都有他的位置,应该做他应该做的事。
记者:您的作品中,王羲之,颜真卿、米芾的东西多一些,是吗?
孙晓云:有可能吧。有的人这样说,有的人那样说。
记者:您女儿是不是继承家学?
孙晓云:没有。她“看不起”我,她觉得这个东西没什么意思。她没有以为我是一个“什么家”,她眼中我就是一个母亲。她对书画的态度很不积极。在家我就是一个普通的母亲,管她吃管她穿什么的,唠唠叨叨的。实际上我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女儿、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将来可以是外婆。我过着一个正常人正常的生活。我觉得做人是最重要的,艺术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喜欢我所有的生活,我喜欢体验生活的细节,我非常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个人简介:
孙晓云,女,1955年8月生于南京。江苏省美术馆馆长,江苏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江苏省妇女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南京市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苏州大学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全国书法展、书法“兰亭奖”评审委员。中国科学院、中国书法院、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财经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兼职教授、研究员。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