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墨形相·中国艺术研究院冯远工作室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之际,同日上午,水墨形相·中国艺术研究院冯远工作室水墨人物画作品展开幕式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和各界人士500多人出席了开幕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庆善主持开幕式。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人物画家、研究班导师冯远,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著名美术理论家张晓凌以及学员代表李也青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随后举行的学术研讨会,赵华胜、田黎明、邵大箴等专家与会,20余人分别作了发言,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次高品位、纯学术的展览,对于今后30年的人物画创作具有引领作用。
中国艺术研究院冯远工作室人物画创作研究班于2008年3月29日开学以来,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要求参加的学员在当代人物画创作实践中有不凡的成绩,学员均系美术院校和专业创作机构的教授、副教授和国家级美术师职称的中青年水墨人物画家。该班在招生时一改以往的形式,采取学员选导师、导师挑学员的双向选择方式,为探索高层次教学新形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邵大箴:中国人物画的出路问题是当前中国画领域里非常关切的问题。人物画在五四以后接受西方写实油画的一些观念和技巧,补充中国画的创作,反思这段历史,有人认为中国人物画走的是西方写实的道路,缺乏中国水墨的趣味和中国画特有的感觉。当然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是人物画二十世纪几十年确实对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反映得不够。中国现代人物画可以走多条道路,一条是继承五四之后中西融合的这条路,将西画写实的观念或者造型结合中国画传统的笔墨,做一种探索。另一方面要大胆地探索,吸收文人画的新手法,吸收不用素描造型的方法。
今天这个班隐含的内在主张是人物画还是要关注造型,但关注造型不是机械地写实,而是把中国画古代的传统、文人画的传统用在创作里面,我觉得这个班所探索的写实面貌是这样的,方向十分正确。我想我们中国人物画大有发展前途,因为从这八位青年画家我们看到中国人物画的未来。
陈传席:看了这个画展,感到很震惊,鸿篇巨制,气势磅礴,小画也很耐人寻味。
我把绘画分为三种:民间画、文人画、画家画。民间绘画表现一种精神的寄托,文人画表现文学性,而画家画需要的是悟性,要有严格的造型基础,对笔墨、各种主义都要了解,能画重大题材,拿到国外去人家也能承认。很多画家的基础是画家画的基础,要坚持基础。
我坚持中西合璧的道路,鲁迅也讲过拿来主义。我觉得中国画要坚持这个传统,中国人是内在的,中国画的发展要坚持自己的看法和方向,这是教学的方向,也是美术的方向,发展下去中国画会走到一个健康的状态。
冯 远:张晓凌老师非常重视这个展览,因为人物画是一个大课题,也是非常沉重的课题。我们这个班是一种双向选择的关系,同学们选我,我也选学生,所以很严格。挑几个年轻人试一下,看他们能否在现有的状态上再提升一点。具象写实这条路,从现有的美术学院培养体系出来的年轻人都经过整齐的基础训练方法,这就注定了他们整个发展的大趋势是基本相似的,然后在这中间走出不同的道路来。
关于教学,我在这个班提出来三条意见,第一条:关注中国当代人物画的造型形式意味的问题。写实有写实造型的形式意味,写意有写意的形式意味。其次,是放开你的笔墨。回头看,这些学生较多地关注了第二个问题,就是关注水墨技巧与当代人物画表现二者关系中间的一种空间的开拓和兼容。第三,当代人物画作为绘画形式之一的视觉样式的研究。毫无疑问中国传统绘画留下了非常多的经典作品,但今天来看,还不够丰富,今天的年轻人有可能为当代人物画的多样性发展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郭怡孮:看了展览以后很受感动,首先对冯远先生、张晓凌先生带出了这么好的一个班表示敬意。我也带过这种班,深知其中的艰辛,因为这种班的教学,主要是教创作规律,是教一个组合训练,要把所有的包括意境、立意、造型、笔墨、色彩、风格等全方位地关照,这是一个难题。我感觉冯远老师是非常全面地关照了,所以一年半的时间拿出了这么大的一个展览,从立意到构图,再到笔墨,包括个人风格,很整齐,很有水平,也很壮观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