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136cm
记者:您是国家一级美术师,曾被省政府授予“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请问您是如何从那个艰难的时代逐渐成长起来的?
陈茂叶:我1958年出生在海南万宁的一个乡村里,刚学会走路,就逢上了全国“大饥饿”。那大约是1959年到1962年间的事情。不过,还算有幸,我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年代活了下来。正因为小小年纪就遭遇那样残酷的生活,我和几乎所有活下来的人们对生活没有什么要求,只要有饭吃饱肚子就感到非常满足非常幸福了。1970年,我获得了到万宁文化馆参加培训的机会——那个年代,几乎稍微突出一点的文学、艺术青年都是从各个市县文化馆走出来的,而我当时还没有当画家的理想,我只管学习,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版画等等,能做的我做了,不能做的我就学着慢慢做好。就那样,我在文化馆慢慢感觉到绘画的兴趣,兴趣让我坐稳了凳子并且开动脑筋想想如何才能把手头的工作做得好一些。兴趣这东西对艺术创造太重要了。古往今来,世界上的一流艺术家哪个不是对自己的追求本身充满兴趣,充满痴迷的呢?1972年,我哥哥陈新华考取了广州美院国画系——这给我的触动很大。也就是说,我知道哥哥出岛读书了,将来就会有好工作和好生活了啊。“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1978年考上了广东省工艺美术学校装潢专业,1981年毕业。后来,我进入了广州美院国画系学习,并于1984年完成了学业。
那些事情,都发生在海南建省以前。那时候的海南,是广东省的一部分。我不太在意舆论界关于“海南是文化沙漠”、“海南是艺术的边缘”的论调,我只按内心指引的方向去前行。由于我所学的专业是“装潢设计”,我在毕业回海南后的工作,更多的是跟设计有关,而不是国画,我在尽可能发挥我的“装潢设计”才能的同时,潜心琢磨、感悟中国画的精秒之所在,并将我在“装潢设计”上的探索和发现运用到中国画的绘画上来,这就是评论界所认为的我的国画形式感很强且充满现代性的重要原因吧。虽然,从1989年9月开始,我的作品《绿色诱惑》、《绿太阳》、《水•生命之源》、《飘香四季》等,连续入选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第七、八、九、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奖作品展”且时有获奖,但是,我仅仅走在国画绘画艺术的途中而已,我有自己的创作安排,我在处理美协繁杂的事务以外需要忍住寂寞,继续探索下去。毕竟,人生有涯而艺无涯,真正的艺术家永远是个跋涉者,就像刘欢唱的《在路上》,我只是艺术之路上的一个行者。
记者:任何艺术品都有其本身的形式和内容,您是如何理解国画的形式和内容呢?在您的画作里,您是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体现画作内容的?
陈茂叶:不管是画山水、画人物、还是画花鸟,中国画创作通常以立意为先。唐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的看法就体现了这一点:“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大意而归乎用笔。”当中国画画家心中有了绘画的冲动之时,画家就会以线造型以形传神,以情景来生发品味与气韵等。中国画不能停留在对事物的客观反映上,也就是说,中国画画家即使把画画得形象逼真,那还达不到高格,而要以传达画家对事物的内在认识、感悟和想像为重。例如,元代画家黄公望在晚年用了六、七年时间为无用师和尚所绘的《富春山居图》,那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者取材于富春山,却不止于浙江富春山本身,而是画出了一个“秀润淡雅、气度非凡”的理想中的山居之境。此外,国画的一个独特形式是在画上“题字盖印”,这样的形式,丰厚了画作的内容,增加了传统艺术的浓厚韵味,从而收到了奇妙的艺术效果。
我的国画主要以花鸟为题材,数量不多。我前几年的《南国佳果系列》所展现的彩墨花鸟世界,虽说得到了同行很大的支持和鼓励:“笔力雄健,形质于大静之中寻求微变,纵情色意墨韵,苦究海南特有的果实表现内涵”;虽说我“潜心中国画笔墨研究,尤其在色彩使用于南国果实试验当中收获颇丰”,但是,我非常清楚,那些仍然是我的另一个阶段的研习之作,仍然是我在练习自己的国画之构思、运笔和用墨,仍然是我通过笔墨去感悟和提高“国画”的艺术认知和敏感的一种有效方式,我更加满意的作品还等待着我去静心感悟,去发现,去完成。至于我采用什么样形式如何来体现画作的内容这个问题?我愿意这样回答:绘画是人类的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艺术,包括我的画作在内,一个好的欣赏者,需要用眼睛去鉴赏,用心灵去感知、品味和领悟等等。
记者:听说您在四、五年前就已经开始酝酿《海南少数民族风情人物画系列》?您希望通过这个国画系列反映什么?具体又是如何反映,如何区别于其他画家的同类题材的作品?请您顺便介绍一下海南少数民族美术作品的创作成就吧?
陈茂叶:确实,我早在四、五年前就已经开始酝酿并投入到《海南少数民族风情人物画系列》的绘画当中来了。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画家以海南少数民族生活风情和人物形象为题材进行连续不断的探索,成绩斐然。乔德龙的《五指山之歌》组画;邓子芳的《黎寨早春》、《黎族女教师》;王家儒的《热风》、《黎寨秋韵》;吴地林的《黎家春》、《赠槟榔》等作品,在全国范围得到了比较高的评价。当下,王锐、王雄、黄信驹、王家儒、周铁利、黄文琦、齐英石、王良等等,更是海南少数民族美术作品绘画的重要力量。 海南优秀青年画家王锐的《黎家印象》系列画作之《花开花落》、《薪火相传》、《守望家园》等等,比较突出。王锐凭着独特的艺术感悟和创造需要,为画面里的景物赋予深浓而略显含混的红色、褐色、土黄色、粉绿色等等。即使是白色,也被映衬得相当显眼。这是王锐尊重海南这片热土自身的特色,忠于本土生活经验,听命于内心的艺术感召,勇于创造的结果。
通过对其他作家关于海南少数民族风情人物画的比较,通过很多年来我对海南少数民族人民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状态的发现和理解,我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去反映少数民族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作为一个海南本土美术工作者,我深爱生养我的这片土地,我有这个责任和担当。当然了,相对于其他画家的这个题材的绘画,我希望我的画作个性突出,有所超越,不辜负“海南岛屿文化和自然环境”赋予我的艺术灵感。
记者:在您主持美协工作的最近几年里,海南美术界新人不断、新作迭出,具体有哪些措施?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美协将如何发挥作用?
陈茂叶:在历届省文联领导的关怀指导下,海南美协从无到有,在协会成立之初,会员只有60人,通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现在已是拥有400多会员的大团体了,中国美协会员人数也从最初的5名发展到了今天的60名。这些让人欣喜的变化,跟海南画家的个人主观努力和历届美协领导集体一如既往地秉承务实、开拓的精神,积极发挥美术组织和管理工作,带领新老会员不断充实协会的整体力量密不可分。最近几年海南美术确实有了一些好的变化:新人出来了,新作也上去了,这引起中国美术界的很大关注。
针对本省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工作方针,在配合中国美协、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常规活动外,我们充分发挥美协这一主流美术平台优势,整合各项优势资源,把全国当代主流的名家、名作引入海南。最近一年,我们先后与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长城学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属下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等机构合作,举办了一系列全国性活动,如“魅力海南——百家百景大型中国画创作展览活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送欢乐下基层活动”、“庆祝建党90周年——红船颂、长城长2011艺术海南中国画作品展”、“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2010三亚年会”等;今年底还将举办“第七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这些活动皆是国家级的美术盛事,可开阔海南画家的视野,拓展我们的胸襟,疏通时代美术发展的脉络,提升海南人文影响力。此外,海南美术事业的持续发展要求必须有足量的储备人才,发现和培养青年画家是我们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还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作观摩活动,老、中、青三代美术家间的传、帮、带一直是海南美协的优良传统,老艺术家们责无旁贷地肩负着这一重要职责,美协今天团结一致、积极向上的局面正有赖于这个传统的发扬光大。此外,我们开办创作班,尤其是版画创作班,引导、培养青年作者展开创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历届创作班学员作品在各届展览活动中频频入选,不少作品还获奖,得到主办机构的高度赞扬,为我省美术界赢得较好的声誉,今后,我们要把创作班这种富有成效的形式逐步普及到各个画种,促进多画种共同发展。总之,我们要以加强与广大美术家的联系,增进为美术家服务的意识,引导广大美术家以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为宗旨,鼓励美术家多出精品、推出力作。事实证明,这路子是行得通的,只要持之以恒,我想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建设国际旅游岛,离不开独具魅力和影响力的文化。省美协参与主办、承办的各级美术活动画展,丰富多彩,活跃了海南艺术人文氛围,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艺术盛宴,也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增添了文化光彩。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不断深入,随着本土美术家不断成熟,随着岛外优秀画家纷纷登陆海南并强壮海南美术队伍的情况,美协将全力配合省文联创建“海南画派”的工作目标,引领美术家们实施我们既定的战略目标,打造海南特色的“地域美术”,以促进“海南画派”的最终形成,为构建海南国际旅游岛人文新形象作出应有的贡献。 (记者 符力)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