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真意切写生活
----人物画家李锛访谈
成功书画家网记者/李霞
李锛用自己的情,描写着一幅幅人物画作品。直面生活,是李锛作品的最大特点。正如李锛所言:“中国水墨画有一个广阔的空间,它不仅在封存的辉煌里,也在近日画家的创造中。”他的创作就是在不断地感受中不断地去创造的。
记者:李老师,我看了您的《橘子红了》那幅作品,用大场景描写了湘西橘子成熟之后的丰收景象,画面总共描写了50多人,但都形态各异,请您谈一下那幅作品创作的具体情况。
李锛:这幅画是受湖南一家宾馆委托创作的,为了画好这幅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我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去湘西体验生活。当地民风醇厚,朴实真诚,同我所处的都市那种浮华、虚荣、躁动之风有天渊之别,这种感受深深的刺激着我,不能自己。收集了大量素材后,回到北京闭门谢客作画。画室不够大,于是,我就常和爱人把画稿拿到奥林匹克公园,铺在空旷的地上补景。整幅画,各有情节,但“淳厚”才是我表现的主题。于是我自始至终,着力刻画。我的体会是情真最重要,有情就会动人。“橘子红了”中背箩筐的婆婆和逗小孩的大嫂其形神还算是比较到位,算是称意的部分。两个多月后,这幅长12 米、高2.6米的画卷终于完成,当时在当地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作品以湘西橘子熟了之后的丰收景象为主题,我在画面中安排了50多个人物,男女老少,神态表情都各不相同。

李锛作品欣赏
记者:当08年5.12地震发生后,您和您的搭档李也青共赴灾区并创作了很多关于地震灾区的作品,比如说《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四川挺住 中国加油》、《生命大营救》等作品,都让人很感动,请您谈一下您当时的创作感想。
李锛:面对着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能够作点力所能及的事。08年汶川地震,牵动着祖国的心,牵动着亿万同胞的心,也牵动着我们的心。勇赴灾区的志愿者不少,绝不止我和同伴李也青。我们奔赴灾区,希望能做点什么。所到之处,眼前满目苍夷,心里一阵阵灼痛。一队队解放军战士、一群群专业救援队员从废墟中急速跑过。紧张的救人场面令人激动而揪心,泪水拌着尘土不时模糊着我们的双眼。我们用图片记录了不少抗震救灾现场场面,以至在紧张的拍摄中不自觉地一次次进入危楼又一次次地被解放军战士和救援人员制止。返京后我们满怀激情,夜以继日,饱含热泪,在极短的时间内又整理创作出十余幅写生组画。象我辈儒生总有些报国热情,然本事不大,仅手中一支笔。《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四川挺住 中国加油》、《生命大营救》、《把生留给学生》等一系列的作品,都是在描写汶川地震后,灾区现场的情景。面对着灾难发生后的一切,我们满含泪水,画下这些场景。面对一张张充满情感的画面,唯恐捕捉不到足以表达救灾的生动场面,然而我们怀着一颗真挚的心,用灾区血与火的现实浇铸着我们笔下的艺术,艺术家应与人民血肉相连。此时,任何技法的炫弄都会苍白无力。将这些场面用画笔写出来,这是一个美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力求在创作中用大尺幅、大场面来全面地再现抗震救灾的具有英雄史诗般的场面。当我们面对着灾难时,我们已经忘了自己,这就是当时站在一片狼藉的地震灾区的情况。

李锛作品欣赏
记者:您的戏剧人物也是比较有特色的,而您自己也喜欢戏剧,您在创作中是否把自己当做是戏剧中的一个角色去描写呢?
李锛:我喜欢创作两类人物,一类是现实生活中的劳动者,一类是戏曲人物。对于现实人物的创作,我主要表达现实生活中人物的质朴纯清、耕耘收获、知足常乐等生活的点点滴滴,有时候,画出的作品,都会让自己感动不已。我喜欢从最普通的生活挖掘出人性美。还有一类就是戏曲人物。我自己本身会唱戏,对剧情和人物都很熟悉,所以,我经常都是一边唱、一边画,唱到动情时也画到传神处,自己都会热泪盈眶。也许,你说得对,我是将自己当成了戏剧中的一个角色,自己唱的入戏,画的也入戏。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