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文物与互联网跨界融合

2018-11-23

文章来源:宝库文化|0
693次浏览
  原标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再次表示:文物与互联网跨界融合大势所趋

  今年11月8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分论坛“中外部长高峰论坛:弥合数字鸿沟”上发表重要讲话。

  刘玉珠局长曾于2015年考察参观宝库上海中心项目。当时宝库上海中心项目甫落成,他对宝库创新的商业模式和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表示了肯定。

  右起:宝库文化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柳费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半亩园总设计师周纪文

  文物与互联网相融相生 焕发蓬勃生机与活力 

  会上刘玉珠局长表示,国家文物局以“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为主要抓手,大力推动文物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实践证明,文物与互联网的相融相生,焕发了蓬勃生机与活力,这主要体现在了5个方面:

  一、文物“上网”的基础不断夯实,我国正逐步推进全国馆藏文物资源数据库建设,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海量资源。

  二、文物传播展示方式不断创新,13万处文物保护单位和近5千个博物馆基本实现互联网全覆盖,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讲好文物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三、“智慧博物馆”建设不断推广,智能导览与互动展示等“智能”手段,带来智慧化、沉浸式的博物馆体验,使观众更好走进博物馆,更好体验文物。

  四、文物利用新领域不断拓展,文物与教育、旅游、创新创意、设计和动漫游戏等在多个领域的融合发展渐次开花。

  五、中华文明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实施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多元的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了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利用互联网思维弥补现实“鸿沟” 

  刘玉珠局长表示成果虽丰但仍有“鸿沟”尚需弥合。他提出想要解决破解资源信息共享难、融合发展协同难、价值挖掘研究难等现实问题,需要利用互联网思维。

  一、理念“互联”,要敢于打破思想桎梏,消除文化鸿沟,树立开放共享、跨界融合、协同发展的思维。

  二、资源“互联”,活化文物资源、数据、信息开放共享和开发应用,完善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推动文物资源的广泛共享。

  三、信息“互联”,推进文物+数字化+互联网多领域深度融合,建立基于文物资源信息的融合创新联盟,打通文物行业“数字高速公路”。

  四、机制“互联”,打破文物行业体制机制壁垒,自上而下,联动发力,激发行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五、行业“互联”,打破行业界限,创新文物价值挖掘与传播方式,培育新业态,构筑新动能。总而言之,让文物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成为具有广度深度兼具的蓝海。

  构建文物保护利用新格局 

  文物凝聚过去,连接未来。赋予文物新生命,让文物在新时代“活起来”,做好这项伟大的事业,光靠政府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要广泛汲取社会力量;光靠中国自己的努力还不够,必须广泛开展国际间合作,共同构建互联互通大格局的发展模式。

  对此,他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以合作为动力,搭建对话交流新平台。孵化更多中小企业参与的开放式融合发展平台,对接需求、深化合作等。

  二、以传承为己任,开创价值挖掘新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探索高校、科研机构、文化企业、文博单位共同参与的文物价值研究阐释模式。

  三、以技术为根基,打造智慧网络新矩阵。布局建设文物领域互联互通网络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构建中华五千年文明智慧网络传播矩阵。

  四、以开放为前提,构建社会参与新格局。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与特许经营模式,焕发社会参与创造力。

  五、以平等为基础,打造国际合作新局面。文物对外交流合作是国际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加强文化遗产网上长廊建设,更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有利条件,作出应有贡献。

  文化+互联网 线上线下全场景的一站式服务 

  距刘玉珠局长参观宝库上海中心项目已过去整整三年。这三年间,宝库始终践行着“互联网+中华文明”的行动指南,推动着艺术品与互联网的创新跨界融合。

柳费国先生为刘玉珠局长讲解青花水磨石工艺柳费国先生为刘玉珠局长讲解青花水磨石工艺
领导于获吉尼斯纪录的景泰蓝地面合影留念领导于获吉尼斯纪录的景泰蓝地面合影留念

  随着今年“宝库匠心馆”与“宝库汇”的诞生,宝库文化及旗下八大文化品牌实现了艺术品线上线下及展览、传播、存储、流通各环节的一站式服务。未来宝库文化还将继续以“中华文明传承与时代发展”并重,打造上海文化品牌,助力上海文化消费,使之成为文化的制高点,在中华第一高楼内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

成功书画家网
莫建成
莫建成

莫建成先生将工笔花鸟画的既定程式与西部地区的地理风貌和人文品格熔铸汇通,

 11件作品 1650热度

张谷旻
张谷旻

诗画俱佳的唐代大诗人王维说:“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这也正如张谷旻先

 8件作品 4542热度

马西园
马西园

李苦禅先生曾跋其书云“西园先生书法近古,近代实不多见,可永宝之。绘画初学

 5件作品 4605热度

邓子芳
邓子芳

明代海南才子丘浚《题五指山》诗曰:“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夜盥

 6件作品 4941热度

张改琴
张改琴

石涛《画语录》中说:“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于一个人

 7件作品 5249热度

冯大中
冯大中

近代画虎大家首推张善孖,他以观察真虎切入,改变了古人凭概念画虎的套路模板

 8件作品 7312热度

于志学
于志学

菜根谭有云:“鸟语虫声,总是传心之诀;花英草色,无非见道之文。”于志学先

 4件作品 6354热度

张江舟
张江舟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中国的画……是一个线条的组织。”,线条不仅透露出形

 5件作品 11801热度

最新文章

胸营丘园 家山情浓——西安理工大艺术学院赵新平教授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简析

胸营丘园 家山情浓——西安理工大艺术学院赵新平教授作品(《西

徐悲鸿先生说:“画家应该画自己最爱好又最熟悉的东西,不应该拿别人的眼睛来

2025-08-20

逸笔草草  意趣盎然——读王洪涛先生人物画四条屏(《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有感

逸笔草草 意趣盎然——读王洪涛先生人物画四条屏(《西部成功

中国画的核心是“见性”,画家解衣盘礴、任意挥洒,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

2025-08-19

氤氲朦胧 山雄水阔——《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当代画家王明泽作品赏析

氤氲朦胧 山雄水阔——《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当代画家王明泽作

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以外取物的骨相神态,又内表画家的人格心灵。《西部成功书

2025-08-19

落墨有寄 线写苍倔——《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西安美院王燕安教授作品赏析

落墨有寄 线写苍倔——《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西安美院王燕安教

“大老碗”是在陕西关中地区常见的饮食器具,也是极具关中风情的代表性家常

2025-08-18

笔歌劳动 拙朴蕴情——陕西美协原副主席刘永杰先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简析

笔歌劳动 拙朴蕴情——陕西美协原副主席刘永杰先生作品(《西部

艺术对劳动生活的歌咏,从上古至今、由东方到西方都是永恒的主题,以音乐、

2025-08-15

苍朴浑厚 动静寄怀——西安美院原副院长宋晓峰先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读

苍朴浑厚 动静寄怀——西安美院原副院长宋晓峰先生作品(《西部

宋晓峰,,西安美术学院原党委委员、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中国画学

2025-08-14

笔写清韵 画传高古——《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信阳美协名誉主席赵根成先生作品赏析

笔写清韵 画传高古——《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信阳美协名誉主席

中国画是线条的组织,那流动变化的线条,也总能透露出形象的姿态来,创作者的

2025-08-13

泼彩豪迈 山岚出岫——中国美协理事宋亚平女士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析

泼彩豪迈 山岚出岫——中国美协理事宋亚平女士作品(《西部成功

清代原济《石涛画语录》中说:“古者识之具也,画者识其具而弗为也。”所以学

2025-08-12

青山有寄 流水含情——当代青绿山水画家满维起先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读

青山有寄 流水含情——当代青绿山水画家满维起先生作品(《西部

古人说:“画谓无声诗,乃贤哲寄兴。”绘画如若仅限于形式的炫目耀眼、新颖奇

2025-08-11

笔携清风 泼出荷韵——《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眉山市美协顾问谢泰伟先生作品赏析

笔携清风 泼出荷韵——《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眉山市美协顾问谢

诗言志,画寄情。读谢泰伟先生的这幅荷花作品《风抹雨濯自晶莹》,而有

2025-08-11

形塑自在 神造静逸——《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当代女画家杨卉茹女士作品赏析

形塑自在 神造静逸——《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当代女画家杨卉茹

何为静逸?宁静安闲也。赏读《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杨卉茹女士的这幅《品茗

2025-08-08

密密蓁蓁 郁郁葱葱——陕西画家马继忠先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读

密密蓁蓁 郁郁葱葱——陕西画家马继忠先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

线勾墨点石峥嵘,笔皴每多密蓊蓊。近浓远淡峰险峻,山川总见郁森森。古人韩拙

2025-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