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05
绘画最需要的不是技巧
作为蒋维崧的弟子,唐建对于传统国画有着自己的认识,在他看来,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只具备精湛的绘画技艺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更多的文化知识作为其作品的灵魂。如果一件作品仅具其形,不具其魂,是难以成为精品的。 记者 李解 张金菊
上大学后才开始系统训练
1965年,唐建出生于山东潍坊诸城。“我还有个哥哥,从小就学习画国画。”唐建表示,或许是受哥哥影响,他从那时开始,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或许是天赋,或许是兴趣,总之唐建对于学习传统的国画非常感兴趣,但是在上大学之前,唐建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绘画技巧训练,一直到了1983年,唐建考上了山东艺术学院的国画专业,在那里,唐建才开始系统地接受绘画技巧的训练。
“我基本上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所以一开始的成果不是很好。”但正是这激发了唐建知难而上的决心。在考入山东艺术学院之后,他开始从基本功练起,对于笔法画技有了一个很好的提高。
在进入大学之后,唐建还有幸认识了于希宁、孙其峰等著名的画家,“其实学画跟武侠小说里的习武一样,如果能得到名师指点一二,就会终生受用不尽,我觉得我运气很好,能够认识很多的大师级的画家,而且他们也都对我有所指点。”
除了得到名师的指点之外,唐建对于古人的画作也颇有研究,并且不断的学习古人书画中的意境,梁楷的酣畅淋漓、徐渭的奔放洒脱、八大(山人)的空灵简约、吴昌硕的苍劲古拙、齐白石的质朴情趣,都是唐建的艺术追求。
大学毕业后师从蒋维崧
1987年,大学毕业的唐建进入了山东大学当老师,也是在这个时候,他认识了当代著名文字语言学家、书法篆刻家蒋维崧先生,而这也让唐建对绘画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其实跟随蒋先生,我最大的收获不是说提高了多少绘画技巧,而是从蒋先生身上明白了很多道理,学到了很多文化内涵。”唐建表示,在随蒋维崧先生学习生活的这段日子,他对于绘画有了一个更高的认识:“之前我一直觉得,绘画需要的是技巧,但是后来我才渐渐明白,绘画仅有技巧是不够的,还需要足够丰厚的知识底蕴,只有这样,才能让作品体现出其中的人文意境。”
蒋维崧先生对于治学一向严谨,而且待人宽厚温和,这也影响了唐建等弟子:“先生是一个无欲无求的老人,他从来不对弟子摆老师的架子,即使是指点你,他也不会说:‘你应该怎样怎样’,而是会跟你说:‘你觉得如果这么画,会不会更好一些’?”
在唐建看来,如今国内对于书画的市场需要非常高:“从来没有这么一个时代,有这么多的画家,这么多的书画爱好者,这么多的专家,这么好的条件。其实仔细对比一下我们会发现,当今画家们的绘画技巧,已经超越了古人,但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创作不出可以与古人媲美的作品呢?是因为我们缺乏文化底蕴。在古代,从事书画工作的,都是一些文人,他们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他们的作品可以传神,他们的作品,是有灵魂的。现在很多作品,缺的不是技巧,而是缺乏学术根基。”
九城联展将提升山东画家影响力
长久以来,说起山东地区的书画水平,业内人士往往会用“有高原,无高峰”来形容。即山东地区的书画家整体水平不错,但是却始终缺乏一些领军人物。
对此唐建认为,山东地区的书画名家之所以难出领军人物,不是因为能力问题,而是因为缺乏知名度:“书画市场,尤其是传统的书画市场,一般会有一个很强的地域观念,因此山东很多有实力的画家一旦出了省,就很难被认可。所以我认为,目前我们最需要的就是要让山东画家在全国打响知名度。”
对于九城联展,唐建觉得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形式:“一个是可以让书画家们有一个切磋交流互相学习促进的机会,再一个就是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山东画家的风格,逐步的让大家认可山东画家的风格。”
■ 简历
唐建 1965年生于山东诸城,民盟盟员,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政法大学艺术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艺术系主任;山东大学教授、中国书画美学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高校美术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深圳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唐建在高校任教多年,于人物、花鸟、山水、书法、篆刻等均有涉猎,他在美术史论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他撰写的数十篇学术论文分别发表在《新华文摘》、《文艺研究》、《中国社科文摘》、《美术观察》等学术期刊。他创作的书画作品,多次刊登在《人民日报》、《人民画报》、《美术》、《美术观察》、《国画家》等报刊杂志。已出版学术著作两部,书画集六部,主编书画集两部。其书画作品作为礼品赠送美国前总统卡特、韩国前总统金泳三等国内外友人,作品被众多博物馆及收藏家所购藏。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