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贵妇如何走在时尚尖端

2019-07-19

文章来源: 《艺术商业》杂志|0
1136次浏览
  在古装剧中,我们已经习惯了古代女性的固定形象:精美的钗环、飘逸的裙裾、华丽的妆容……似乎古装就意味着厚重与过时。nonono,古代贵妇们的生活可能比大家想象中的还要时尚,即使放到今天的时代背景下,也丝毫不会逊色。今天就跟着《艺术商业》来直击一场古代贵妇的时尚大赏吧。

  秒杀爱马仕的链条包

  正所谓“包”治百病,这件出土于南京将军山的黄金链条包精美无比,时尚小巧,近日更是被众网友推上热搜。

  和香奈儿、LV走的完全是同款路线,背上一款链条包,你绝对是这条gai上最靓最耀眼的仔。

  不过,这款链条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的明朝,它是一个香盒,也称为嘎乌盒,里面装香料或者佛教用品,佩戴在身上。

  盒面满饰莲花、如意云纹,上嵌红宝石、蓝宝石与绿松石;盒侧面饰缠枝莲纹;背面有佛教的七字梵文,香盒边长8.5厘米、厚1.8厘米,重216克,看起来华贵无比。

  香盒的女主人梅妙灯是黔国公沐斌的夫人,梅妙灯因为育子有功,被朝廷诰封为太夫人。大量精美的随葬品在她的墓中被发现,包括各类发簪、银锭等等,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这件香盒。

  明、清两朝,镶嵌和累丝工艺得到了极大发展,首饰的发展也达到了高峰。除了帝王和王室贵族拥有的头饰冠饰极其富丽堂皇、巧夺天工之外,即使社会地位不高的中层人士,往往也能有一些较精致的首饰。

明朝时期的重工头冠明朝时期的重工头冠

  

  木兰的仿妆火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耳中一直萦绕着这首课本中要求背诵的《木兰诗》……近日,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预告片一经公布,扮演花木兰的刘亦菲的妆容就在网上引起热议。

刘亦菲饰演的花木兰额黄妆扮相刘亦菲饰演的花木兰额黄妆扮相

  《木兰诗》中有云:“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而片中,花木兰被家人安排去相亲,从衣服到妆容都经过了精心打扮。红红的脸蛋、涂黄的额头、黑黑的眉毛、眉间画有红色花饰。网友产生争议的焦点还是在于浮夸的额黄妆扮相。

  不过,从历史记载来看,“花黄”所指的额黄妆也确有其事。这种化妆方式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并且额黄妆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在诗文中,额黄还有鸦黄、蕊黄、约黄、花黄之称。

图为描绘后魏北齐时人物面貌的图为描绘后魏北齐时人物面貌的

  《北齐校书图卷》(局部),图中女子鼻梁有涂黄迹象

  这一妆容亮相后在网上也引发一股仿妆潮流,小姐姐们的实力模仿:

花木兰仿妆花木兰仿妆

  再来看看英国模特 Thoruton Bregezzi 在纽约秀场上的妆容,额头上洒满如同黎明光芒的细腻闪粉,配上淡粉色的柔嫩嘴唇,整个人都像是被笼罩在柔光中。

  还在等什么,这么酷的简约鲜艳妆,赶紧学起来!

  南北朝时还流行梅花妆,即在额头贴梅花形的妆饰。据说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仰卧在含章殿下,殿前的梅树被微风一吹,落下一朵梅花,正好落在公主额上。额间被染成花瓣状,怎么也洗不掉。宫中女子见此纷纷效仿,剪梅花贴于额间,后来梅花妆逐渐形成一种风尚。

  到了唐朝,女子面妆更是奇特华贵,变幻无穷。唐朝女子的化妆顺序大致如此:一敷铅粉,二抹胭脂,三画黛眉,四贴花钿,五点面靥,六描斜红,七涂唇脂。

  最近火爆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因对唐朝风俗、服饰、长安城等的精致还原而广受好评。其中,唐朝女子的妆容也非常值得关注。在剧中,为了让妆容能够符合历史,同时又能尽量贴近当代人的审美,据主创介绍,上妆时光粉底阶段就要用掉一个小时。

《长安十二时辰》截图《长安十二时辰》截图

  论起对于时尚的追逐,古人真的是毫不逊色,甚至更为狂热。所以,不要怀疑,木兰才是行走在时尚尖端。

  游走在耳朵上的时尚精灵

  完美的搭配怎么可能缺少一款耳饰的点缀,这些行走在耳朵上的精灵可是会让你闪闪发光呢。

  不过,古代贵妇们的耳饰设计也是非常的变化多端,没错,上图类似的珍珠耳环,也是宋朝皇后们的爱用款。

《宋仁宗后坐像轴》(局部)《宋仁宗后坐像轴》(局部)

  有关于佩戴耳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吋代,那时候的先民们就己经知道以耳饰来美化(或者说护佑)自己。

  但是在周朝时期,对穿耳的习俗从理论上进行了抵制。所以自周朝开始,经历汉唐盛世,直至五代,耳饰在汉族人的生活中极其没落。

  不过从宋代开始,这一现象发生了转变。戴耳饰被汉族礼教与世俗普遍接受,并成为标榜女性特质的必佩戴之物。宋代耳饰的材质以金银为主,也有少量嵌宝石,其中又尤以珍珠耳饰最为名贵。

(南宋)刘松年《宫女图》(局部) 绢本设色(南宋)刘松年《宫女图》(局部) 绢本设色

  纵24.4厘米 横25.8厘米 〔日〕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在纹样方面,宋代则以瓜果、花叶等植物纹为耳饰的主要装饰题材,不仅造型写实,而且寓意吉祥。受文人意趣影响,还喜爱釆用梅兰竹菊等纹饰以比君子德,追求“形外之象”。

  宋代耳环式样最常见的一种,耳环多取用花卉瓜果。

  其中最常见的一类是菊花,造型如弯月,一般不做成实心

  在明清两代,耳饰的普及更为广泛,女子自幼就要穿耳戴环。明代的耳饰也更为丰富,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耳环、耳坠和丁香。至于丁香,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耳钉,小巧轻便又简约随意。

唐寅《陶谷赠词图》(局部)中女子佩戴的就是环形耳环唐寅《陶谷赠词图》(局部)中女子佩戴的就是环形耳环
(清) 佚名 人物图(局部)(清) 佚名 人物图(局部)

  绢本设色 〔美〕弗利尔美术馆藏

镶珠宝金耳环 江西南城县明益庄王墓万妃棺出土镶珠宝金耳环 江西南城县明益庄王墓万妃棺出土
明代葫芦形金耳环明代葫芦形金耳环

  四川省平武县苟家坪明墓出土

  而说到耳饰就不能不提之前大火的《延禧攻略》,因其对于清代一耳三钳的忠实还原而受到好评。

  清代的耳饰习俗,一方面和皇家礼制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级别佩戴的款式和珠宝等级有严格的规定;另一方面也和满族的习俗相关联,不仅流行一耳三钳,而且在材质的选择上,因东珠产于满洲人的龙兴之地而显得极其尊贵,成为了满族最尊贵女性之耳饰珠的不二选择。

(清)金环镶东珠耳饰一对(清)金环镶东珠耳饰一对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一起来当森系女孩

  接下来,要隆重介绍古代女子的花冠时尚。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中提及,“妇女花冠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冠饰发展至宋,式样已经相当丰富,其中花冠非常具有代表。

  宋代花冠多以各类鲜花为原型,经过匠人们的提炼与设计,利用罗帛等材质制成,多着于头顶。玉兰花苞花冠、重楼子花冠、一年景花冠都属当时较有代表性的女性冠饰。

《浣月图轴》(局部) 五代《浣月图轴》(局部) 五代

  重楼子花冠可见于现存在台北故宫的《花石仕女图》图中,其造型原型为当时高及二尺的花种“重楼子”,从画面反映的比例来看,该冠高度约为面部长度的 3 倍,可见其高。

宋 钱选《招凉仕女》,右边女子佩戴重楼子花冠宋 钱选《招凉仕女》,右边女子佩戴重楼子花冠

  一年景花冠在宋时也颇为流行,其做法是将桃花、杏花、荷花、梅花、菊花等一年四季的花卉合并置于冠上。这些仿生的小花漫布于冠子上,丰满俏丽却不显艳俗。

《宋仁宗后坐像轴》(局部) 仕女戴一年景冠《宋仁宗后坐像轴》(局部) 仕女戴一年景冠

  这些花冠的造型虽源于自然,但也经过了设计者的二度创作。而且当时的女性认为,大尺寸的冠饰在视觉上能够拉长人的身姿,使佩戴者更显纤弱清丽。

  再来看看迪奥秀场上的这些花仙子们,怎么样,是不是都非常的森系甜美。看来古人和现代人对时尚的追求还真是如出一辙。

  时尚就像是一场轮回,历朝历代的时尚都凝聚着人们对于美的不断追求。一部服饰的历史也是一部文化的历史,也许在今人看起来的传统,下一秒就会成为明天的时尚。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陈芳等著《粉黛罗绮-中国古代女子服饰时尚》

  李芽《中国古代耳饰研究》

  许静《宋代女性头饰设计研究》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

成功书画家网
何加林
何加林

大诗人王维的《山水诀》首句即言:“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显然何加林先

 6件作品 2887热度

聂成文
聂成文

中国的书法艺术,行草隶篆、或碑或帖各有特点。或如草书之“存字之梗概,损隶

 8件作品 3889热度

莫建成
莫建成

莫建成先生将工笔花鸟画的既定程式与西部地区的地理风貌和人文品格熔铸汇通,

 11件作品 10351热度

张谷旻
张谷旻

诗画俱佳的唐代大诗人王维说:“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这也正如张谷旻先

 8件作品 10583热度

马西园
马西园

李苦禅先生曾跋其书云“西园先生书法近古,近代实不多见,可永宝之。绘画初学

 5件作品 10940热度

邓子芳
邓子芳

明代海南才子丘浚《题五指山》诗曰:“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夜盥

 6件作品 10908热度

张改琴
张改琴

石涛《画语录》中说:“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于一个人

 7件作品 10875热度

冯大中
冯大中

近代画虎大家首推张善孖,他以观察真虎切入,改变了古人凭概念画虎的套路模板

 8件作品 14226热度

最新文章

心醉山水间 神游物象外——品读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张江舟先生《醉山图》(国庆·中秋成功美术馆馆藏名家作品双节特展)

心醉山水间 神游物象外——品读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张江舟先生

观张江舟先生之画作《醉山图》,初览即觉气韵生动,再品则感意蕴深邃。这幅作

2025-09-30

目穷八荒 笔透大象——中国美协原副主席许钦松先生作品(国庆·中秋成功美术馆馆藏名家作品双节特展)浅析

目穷八荒 笔透大象——中国美协原副主席许钦松先生作品(国庆·

笔皴密密处而见山重峦叠,水墨氤氲中又见云蒸雾腾,留白虚空里还有深谷

2025-09-29

以虎喻人 大象无形——冯大中先生两幅写意老虎(国庆·中秋成功美术馆馆藏名家作品双节特展)读后

以虎喻人 大象无形——冯大中先生两幅写意老虎(国庆·中秋成功

“虎卧中堂,百福具臻。”国人武道世家大都有挂虎于家中的习俗——或上

2025-09-29

苍山茫茫 古道漫漫——甘肃省美协原副主席郭文涛作品(国庆·中秋成功美术馆馆藏名家作品双节特展)赏读

苍山茫茫 古道漫漫——甘肃省美协原副主席郭文涛作品(国庆·中

郭文涛先生数十年深耕于西北大地,以其独特的笔墨语言,将河西走廊的苍

2025-09-29

荦荦太行 精神回响——当代著名山水画家白云乡先生作品(国庆·中秋成功美术馆馆藏名家作品双节特展)赏读

荦荦太行 精神回响——当代著名山水画家白云乡先生作品(国庆·

绘画是什么?绘画是情感的笔墨挥洒,是精神的图谱倾诉,是画作者与之表现对象

2025-09-29

草意生情 神采飞扬——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胡抗美先生作品(国庆·中秋成功美术馆馆藏名家作品双节特展)赏读

草意生情 神采飞扬——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胡抗美先生作品(国庆

唐代书法家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作笔势连贯、刚劲灵动之草书,“怊怅抒

2025-09-28

群像映世 独影照心——甘肃省画院原院长王万成先生作品(国庆·中秋成功美术馆馆藏名家作品双节特展)赏读

群像映世 独影照心——甘肃省画院原院长王万成先生作品(国庆·

青藏高原的苍茫与壮阔,在王万成先生的画笔下谱成了一曲曲动人的天籁。这位深

2025-09-26

礼赞时代 云赏丹青——2025年国庆·中秋成功美术馆馆藏名家作品双节线上特展

礼赞时代 云赏丹青——2025年国庆·中秋成功美术馆馆藏名家

于“明月未出群山高”的古人辞章吟诵里,而见祖国山河之壮美;在“瑞光万丈生

2025-09-26

鞍马寓时风 书写寄精神——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先生作品(国庆·中秋成功美术馆馆藏名家作品双节特展)赏读

鞍马寓时风 书写寄精神——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先生作品

自古以来鞍马人物绘画,以“马”的体格雄健、超迈奔腾,以及马上骑士之身姿

2025-09-26

志平气和 不激不历——读中国美协原副主席尼玛泽仁先生《源远流长》(国庆·中秋成功美术馆馆藏名家作品双节特展)有感

志平气和 不激不历——读中国美协原副主席尼玛泽仁先生《源远流

“画由心发”是尼玛泽仁山水画所具有的最重要的特点,注重画面对客观物

2025-09-25

满枝清气 卓荦出尘——当代著名花鸟画家霍春阳先生作品(国庆·中秋成功美术馆馆藏名家作品双节特展)赏读

满枝清气 卓荦出尘——当代著名花鸟画家霍春阳先生作品(国庆·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泥根玉雪元

2025-09-25

古意新染  意境雄浑——读中国美协副主席祁海峰先生《祖山晨辉》(国庆·中秋成功美术馆馆藏名家作品双节特展)有感

古意新染 意境雄浑——读中国美协副主席祁海峰先生《祖山晨辉

出生于燕赵之地的祁海峰先生,其绘画艺术生涯起始于油画领域,后深入探究了五

2025-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