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6
成功美术馆馆藏杨之光先生作品《睡美人》
艺术家能够观察到被别人忽视的地方,他确信人的想象力不可能穷尽审美领域的各个角角落落,世界肯定比人的想象力更丰富多彩、离奇古怪。因而,在一个喧嚣的艺术世界里,真正的艺术语言是疏淡的、简洁的,也应该是沉默的,重要的是语言的表现方式和对语言的自我感觉。杨之光先生作为一个美术教育家认为:观察力、想象力,创意思维、表达能力是一个画家必备的素质;艺术、生活、审美三者互相关联,都是值得画家去思索的美学议题;见多识广、善于研究、勇于探索这样才不负时代赋予画家的责任。此次展出的《睡美人》在语言风格上延续着他严谨的写实主义人物画的风格,从其笔法、结构 中,可以看到画家追求形神兼备、笔简墨妙的一贯宗旨。
《睡美人》在笔法上延展着中国画线条、水墨、色彩的固有艺术语言程序。短线、长线相得益彰,黑色、白色互为掩映,神形、体态行云流水,表现了芭蕾舞优雅、舒展的人物形体,从容、喜悦的人物心态和浪漫、唯美的人物内涵。其实前人的艺术语言经验对今人而言是一种遮蔽,后人应努力拨开罩于其上的层层迷雾,“敞开”它的原生意义,这样的直接沟通可以导致画家对艺术语言的直接发展与运用,也可以导致艺术语言对画家的直接启悟与操纵。舞蹈人物画古已有之,由吴带当风的洛神,到今天戏剧芭蕾,由少数民族到印度、美洲,人物画从来不乏对动态人形体的美妙表现。事实上,它们最终与作品的意义和境界相联结,手舞之、足蹈之、目视之的人物恰如其分表现着西方芭蕾艺术的精髓。如果一个画家不能把自己的艺术语言感觉延伸到感性的世界,那么,他就无法与外界沟通,更无法与艺术世界沟通。这既是存在的家园,同时又是有条条框框的;杨之光先生的线条、水墨、色彩语言正是在这一两难之间完成的,语言不能到达的地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靠玄妙、朦胧、虚幻去补充,召唤与寻觅,使他在语言运用上,删繁就简、去芜存精、以虚代实、以无代有,以使有限的艺术语言和刻意留白获得无限的丰富性。“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把水墨语言高度抽象化与意象化并结合为一,是他作品的一大特色,从而达到形而上的层面,使之具有无限可能的阅读性。
人物画家审美判断里,重要的不是常规世俗意义,而是别开生面的艺术意义:如何回到中国艺术精神的开山纲领——诗言志。《毛诗》有言:“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生活造就了舞蹈,舞蹈也离不开生活。狩猎时须呐喊须追逐须舞之蹈之;耕耘时须插秧须收割须舞之蹈之;喜庆时须祝贺须欢呼须舞之蹈之……舞蹈虽是肢体的展示,更是内心情绪的表达;有什么样的情绪,就会有什么样的舞蹈;或舒缓或热烈,或细腻或奔放,或喜悦或悲愤都是人性深处迸发的“道弸于中,艺襮于外。”《睡美人》里流畅、无背景的人物刻画无疑是这样的场景,画中人物与自由转换的空间融为一体,抒情性的笔墨语言与严谨的写实造型紧密结合,从而创造出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不但呈现为一种令人愉悦的动态感,在用笔用墨的简练中,体现出结构性的美感,这种用笔用墨固然简洁、精炼,却更生动、更符合艺术的感觉、特征与规律、本质。
(文/成功美术馆书画艺术评论员 金石开)
画家简介:杨之光 (1930年10月11日一2016年5月14日),又名焘甫,出生于中国上海,广东揭西人,中国现代画家、历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系主任、副院长、广州画院国画系主任、教授、副院长、美协广东分会理事、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岭南美术专修学院院长。1949年入广州艺专及南中美院,1950年入苏州美专上海分校中国画科学习,1950年夏考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代表作有《毛泽东主办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浴日图》《矿山新兵》《激扬文字》等。著作有《中国画人物画法》《杨之光画集》《杨之光书法集》《杨之光诗选》等。2013年1月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