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线造型 相为心生——妖精洞主左德福访谈

2013-07-22

文章来源:
958次浏览

 

左德福在成功美术馆参加笔会

 

      记者手记:左德福的人物绘画题材广泛,涉及古代人物系列、现代人物系列、傣家女系列、西藏组画等,在创作中他以线造型,以型写神,注重人物性格塑造,将人物灵魂融于长长短短的线条中,达到了人物绘画创作的幻妙臻境。左德福的人物画,千人千面,没有雷同。在创作中,融入故事情节,用画面讲述故事,用故事升华画面精神。成就了他以线条见长,人物形象千差万别的绘画风貌。他常以绘画要画出个人修养自勉,因此他的画作传递的不只是绘画人物的精神面貌,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真谛。

 

 

左德福西藏组画系列作品

 

      记者:左老师,您的人物画创作,非常注重线条的组合,在线的长短、疏密变化中,塑造了画面人物的性格,也成就了您的绘画风格。您能就您的创作中,“以线造型,以形写神”的运用具体谈谈吗?

      左德福:线条是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最本质的区别,也是最大的不同点。线是中国画的骨架,在学习中要大量的临摹古人、前辈大师成熟的线的造型,这是基础课,也是画好中国人物画的关键所在。当然,在学习前人的过程中,还要结合时代、画家具体的情况具体对待,师古但不泥古。作为当下的画家,要从前人成熟的线条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找到表现当下的时代人物精神的线条,的确是不容易的。

      我的绘画实践是本着“以线造型,以形写神”的创作原则去做的。线条的组合,注重画面的立体感,通过线条长短、疏密的组合构成人物的形态。同时又注重人物的性格,将诗词歌赋、传说小品以及现实生活中人物的性格融入其中,通过线条的组合将人物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表现出来。

       在人物较多的大幅绘画创作的画面处理上,又对画面中的人物进行分类分组,融入故事情节,就像放电影一样,提升了绘画作品的深度,使得美术创作更加丰富,意境更加深远。
 

 

左德福现代人物作品


       记者:左老师,您经常到各地去采风,收集了许多的素材。有了丰富的素材积累,您的创作千人千面,形象没有雷同。您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左德福:我的创作追求的就是画面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各自有特点,不重复前人、不重复同行、也不重复自己。做到这一点,除了大量的采风搜集素材,还有一些其他的办法。

        一是,通过典故、文学作品中文字的描述塑造的人物,创作了“诗意图”类的古典人物画作,如以曹操诗歌为题的《观沧海》,以《聊斋》中人物为主的狐女,以佛道故事为题的《达摩渡江》《钟馗》等。二是,在采风中收集到的现代人物形象中寻找适合古代人物,或豪侠、或高士,或醉酒、或听松,或抚琴、或品茗的人物形象,运用到我古代人物题材的创作中,不拘面部表情,手中动作皆可放置于画中。第三就是前面问题中提到的,融入故事情节,有了故事人物就有了丰富的表情。

       人物形象千人千面,不雷同,能体现了一个成熟的画家丰富的素材积累和扎实的造型功底,是我创作中所追求的。

      记者:有人说:“一个成熟的画家是杂家,要有丰富的相关知识的积累,画中国画尤其要有丰富的国学知识积累。”就您个人而言,您觉得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对您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左德福:就我个人的创作实践来看,丰富的国学知识积淀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丰富了我绘画的内容,提升了作品的格调,我在古典人物题材方面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从本质上讲,中国画是在几千年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丰富多彩的国学知识是中国画创作的源泉与基础。国画作为民族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与民族传统的国家具有深厚的渊源关系,也就是说,国画的美学思想与艺术精神,均置根于国学的美学思想与文化精神,国画与国学,关系密切,一脉相承。

       在我的绘画创作道路中,曾有一部分作品是专门为唐诗、宋词、元曲等经典文学读本画的插图,我个人对古典文学也非常痴迷,《老子》《庄子》《列子》以及历代的文学代表作品如《红楼梦》等经典文学我都读过。我觉得,从国画的思想内容上看,直接从古文学中选取题材,表现文学主题的画作,不胜枚举。例如梅、兰、竹、菊,既有咏物诗,又有画作,称为“四君子”。在艺术形式上,中国画与古文学的抒情写意的艺术风格也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古典诗文追求言外之意,中国画也追求画外之情。我觉得画家画到最后就是在画个人的修养。
 

 

左德福傣家女系列作品


        记者:老师您能具体介绍一下您画作题材的情况吗?

       左德福:我的人物画创作大致有“傣家女系列”、 “西藏组画”、“现代人物”、“古代人物”四个系列的题材。这其中,“傣家女系列” 和“西藏组画”是少数民族人物题材的画,但又各有特色:“傣家女系列”选取傣族女子为创作的对象,将柔美的傣族少女置于芭蕉叶下、竹林丛中,主要体现少女的柔美、含蓄美和青春气息;而“西藏组画”将人物置于高原辽阔、净美的大背景下,或诵经、或赛马、或牧羊,主要表现佛教徒的虔诚和高原藏胞的勤劳、淳朴。“现代人物”主要表现,当下人们的一些或幸福、或喜悦、或徘徊、或怅惘的情愫;“古代人物”的创作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表达个人内心对古代文人雅士,高山仰止情操的向往。(本文作者系神州诗书画报、成功书画家网记者/冯宜玉)

       左德福,号妖精洞主,河北唐山人,1954年生,1978年毕业于河北昌黎师范,1994__1996年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进修,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唐山美协副秘书长,九三学社唐山画院副院长,唐山书画院画家。作品多次参加省级国家级大展,并获的业内好评。出版《美术家左德福》《左德福画集》,作品在《美术内参》《美术导刊》《当代美术》《书画赏评》《翰墨收藏》《水墨典藏》等美术期刊发表。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

成功书画家网
张江舟
张江舟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中国的画……是一个线条的组织。”,线条不仅透露出形

 5件作品 694热度

杜滋龄
杜滋龄

杜滋龄先生是当代画界风格鲜明而成绩卓著的艺术家,其笔下人物汲取技法丰富,

 5件作品 1357热度

师恩钊
师恩钊

师恩钊先生的山水画,着力表现北方山水的奇峻风光,构图恢弘大气,笔墨雄浑苍

 6件作品 3780热度

张捷
张捷

传统和生活,是绘画创作的两大重要源泉。前者,不仅以古人浩如烟海的经验总结

 7件作品 2669热度

裘缉木
裘缉木

孙过庭《书谱》中,对古与今、旧与新的“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对比批评主张,

 5件作品 2548热度

李翔
李翔

关于中国画的“形神”之论,历代以来多有阐述。譬如魏晋南北朝谢赫的“应物象

 3件作品 3788热度

张松
张松

“张松先生的山水绘画,扎根于徽山皖水自然之中,家乡芜湖的山水风光、湖中烟

 5件作品 6177热度

王梦湖
王梦湖

清代画家龚贤说:“心穷万物之源,目尽山川之势”,对自然生活的感物历来是

 9件作品 8088热度

最新文章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布 局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布 局

布局的时候是快乐的,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神圣的向往。现在是辛苦的,不遗余力

2025-04-30

百岁猫王 巨著皇皇——读孙菊生老夫子长卷(“五一劳动节”成功美术馆馆藏名家名作展)有感

百岁猫王 巨著皇皇——读孙菊生老夫子长卷(“五一劳动节”成功

提起画猫孙菊生老夫子号称“百岁猫王”,是介于曹克家兄弟的工笔和刘奎龄、刘

2025-04-30

取象惟诚 传神乃真——当代著名人物画家刘选让先生作品(“五一劳动节”馆藏名家作品展)赏读

取象惟诚 传神乃真——当代著名人物画家刘选让先生作品(“五一

元代赵孟頫曾为画补跋云:“余尝见卢楞伽罗汉像,最得西域人情态,故优入圣域

2025-04-29

天涯芳草  似水流年——读中美协副主席李翔先生的一幅画(“五一劳动节”馆藏名家作品展)

天涯芳草 似水流年——读中美协副主席李翔先生的一幅画(“五

,画家用浅绿钩染着波澜起伏的青青草地,用浅绿加些许青色画出静静搁置的扇子

2025-04-28

挥彩写萱草 灿灿能解忧——当代著名花鸟画家郭怡孮先生作品(“五一劳动节”馆藏名家作品展)赏读

挥彩写萱草 灿灿能解忧——当代著名花鸟画家郭怡孮先生作品(“

读小学时学校的花圃中种了许多萱草,因为爱其岁岁黄花灿灿满园,于是向管

2025-04-27

秋光明媚 光影互彰——官布先生《青山秋色》(“五一劳动节”成功美术馆馆藏名家作品线上展)赏读

秋光明媚 光影互彰——官布先生《青山秋色》(“五一劳动节”成

“审美判断的基本内容是对象的形式所引起的快感。这种形式之所引起快感,是

2025-04-27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高度重视并努力做好宣传工作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高度重视并努力做好宣传工作

今年以来,宣传工作有声有色,新媒体宣传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微信采编和转

2025-04-25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成功事业阔步发展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节选):成功事业阔步发展

一是新班子运行整体良好;二是暑假培训达到了预期目的;三是各实体单位主要

2025-04-25

周矩敏十年新作展亮相昆山!

周矩敏十年新作展亮相昆山!

据悉,该展览将持续至5月10日。本次展览展出了周矩敏近十年来创作的《

2025-04-25

真山即我 我即真山——当代著名画家白云乡先生三幅山水画(“五一劳动节”馆藏名家作品展)漫谈

真山即我 我即真山——当代著名画家白云乡先生三幅山水画(“五

艺术其实是感性、直觉的东西,不是理性、客观的事物。清人恽南田说:“笔墨可

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