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如何雅俗共赏

2012-08-09

文章来源:
743次浏览
       有人说,中国画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有人说,欣赏中国画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为了让更多百姓了解、喜爱中国画,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将推出系列访谈,让大家走近中国画。
  嘉宾:
  全国政协委员、画家 杜滋龄
  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画家 刘健
  国家一级美术师 谢志高
  传承和弘扬是恒久命题
  刘健:中国画的践行者,始终要面对两个课题。其一是如何传承中国绘画的传统精神。中国画的笔墨也好,美学价值也好,都是中华文化千百年的积淀和沿袭,传承和弘扬是恒久的命题;其二是有意义的突破,有价值的创新。没有变革,就没有生命力的续航。从鉴赏角度看,无论从业人员,还是普通百姓,都会感受并实践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融合。运用中国画传统的精神表现当代,吸纳传统精华,表现当下,理解今天。有一句话,笔墨当随时代。
  在现实中,比如说我们进入博物馆的时候,因为作品的题材、内容所透出的书香品性和文化精神,你会有一种怀古的情怀,你会沿着时间的隧道去勾连那个时代、那个时候的画家所表达的内容之外的一种情怀。而在当下,优秀的艺术家首先会对中国文化的精神传承有深刻的解读,然后通过他们自身情怀的融入,创作脍炙人口,为时代和大众所喜爱的美术作品。
  杜滋龄:艺术具有审美的功能,还能够寓教于乐。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好看,什么不好看,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其实就蕴含着深刻的审美标准。对创作者而言,是要表达美,对欣赏者,是要领会美,这是一个互动的、共鸣的、不断熏陶、上升的过程,我们做的多了,群众慢慢就会提升他们的审美意识,他就知道这一张画或者这一件艺术品它的好,它的妙,美术的价值就有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责任就是要不断的传承,把传统文化的精髓一点点通过学习,通过自己的解读、吸收和融会贯通,然后创作出贴近时代、表现现实、感动百姓的艺术作品。
  美要有内涵,这是一个不能放弃的标准。美术作品要讲究内涵,意境,画家的笔墨技巧、意境表达、感情抒发和色彩处理在画里体现,然后传达给观众,
  谢志高:但凡大美的作品,都有一个品质,就是老百姓喜欢,可能当时做不到,但总有这一天。要让老百姓看的懂,到接受,到提高审美水平,这本身就是美术作品的一个特性。改革开放以来,传统艺术的普及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进行,大美术的实现,要靠普通老百姓不断提升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同时也要靠画家,用自己的笔,来引领观众审美层次的提升。
  以教育提升审美境界
  杜滋龄:美的教育,对创作者和欣赏者都要着力。艺术家的教育和培养,扎实和细致的教育是不能少的。当年的艺术教育,学习条件差,但学生很幸运,一个班比如说像美院一个班十来个人,配备的教师恐怕有七八位,那时候确实是对学生在艺术课程上的安排,基本功的训练,包括理论上的提高,都很重视,老师教得细致,学生学的扎实,就是潜心教、学。现在条件好了,但基本功是不能忽视的,学生要多接触生活,深入社会,这样才能学的更有方向、有坐标。
  谢志高:美是需要熏陶的。说起小时候,我们都拎着一个网兜,搁着墨盒带着毛笔上写字课,那时候还研磨,没有墨汁,经常地写,就是文化的熏陶。现在中小学教育开始恢复书法课了,这是好的做法。书画同源,孩子们写写书法,如果将来他想画了,就有了好的基础。
  美的教育多早都不嫌早。比如小学阶段可以穿插一些中国画的欣赏内容。我们在国外看博物馆、美术馆经常有成群结队的小孩,在那里欣赏经典的绘画,都有人在讲解。必须说,我们的教育,美学教育还有缺失,要补课。当然近几年美术馆我看也有老师带着孩子们去欣赏美术作品,这是好的现象。
  刘健:美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比如中国画,它的工具和材质是妙不可言的,中国画的意境和精神,同纸和笔有很大关系。孩子的天性是自由的。他自由,很自在,会任意自己的心情,随意涂抹,特别通过纸的体验和毛笔的感受,孩子们会得到特殊的感悟。从这个角度讲,美的教育就在生活中。
  艺术要传达真善美
  刘健:雅俗共赏是一个艺术家永远要面对的问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也就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问题。过往历史中,任何一个年代当中,艺术从业人员很多,从事美术的人也很多,为什么有些作品能够留下来,为什么一些作品得到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一致推崇?这些作品当然具有多重价值的特性,但都缺不了一点:雅俗共赏。
  谢志高:就画家而言,他不能够孤芳自赏,不能持有玩艺术的态度,只表现自我,不关心世界。雅俗共赏,还在于作品的创新,以体现时代性。不光要有时代精神,而且要表现艺术形式语言新的探索。
  杜滋龄:雅俗共赏有一个前提,就是把艺术里面真善美的东西传达给观众,尤其人物画家,你不是给人家看丑陋的东西,除了精神层面上美之外,你要传达他的精神力量。为什么要叫美术呢,丑术就不行,要把美的东西传达给观众,所以我们画人物画首先要尊重人,把这个人的最美好的精神面貌表现出来,有些人物画家把劳动人民塑造成鲁莽、弱智的形象,我觉得效果就很不好,老百姓也不能接受,所以雅俗共赏,就是说让受众面扩大,从电影的角度叫票房,当然不是说最有票房价值的东西就最好,但是好的东西一定要有大多数的观众喜爱。如果专家学者从笔墨、造型等专业角度评价也很好,那么才能达到一种艺术共赏。画家要善于挖掘真善美的内涵,呈现人物美好的精神面貌。
  中国是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作为中国画家,我从来都觉得,不应以西方价值评判为标准。中国画有着深厚的传统,真正懂中国画的应该是中国人,如果中国人都不觉得你的中国画好,而外国人觉得你的中国画好,我觉得应该打个问号。你的艺术应首先能够被国人认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来源:光明网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

成功书画家网
莫建成
莫建成

莫建成先生将工笔花鸟画的既定程式与西部地区的地理风貌和人文品格熔铸汇通,

 11件作品 4058热度

张谷旻
张谷旻

诗画俱佳的唐代大诗人王维说:“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这也正如张谷旻先

 8件作品 6116热度

马西园
马西园

李苦禅先生曾跋其书云“西园先生书法近古,近代实不多见,可永宝之。绘画初学

 5件作品 6149热度

邓子芳
邓子芳

明代海南才子丘浚《题五指山》诗曰:“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夜盥

 6件作品 6351热度

张改琴
张改琴

石涛《画语录》中说:“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于一个人

 7件作品 6674热度

冯大中
冯大中

近代画虎大家首推张善孖,他以观察真虎切入,改变了古人凭概念画虎的套路模板

 8件作品 8889热度

于志学
于志学

菜根谭有云:“鸟语虫声,总是传心之诀;花英草色,无非见道之文。”于志学先

 4件作品 7618热度

张江舟
张江舟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中国的画……是一个线条的组织。”,线条不仅透露出形

 5件作品 13966热度

最新文章

笔蕴天机 富丽含趣——《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黑龙江画家王俊平先生作品赏析

笔蕴天机 富丽含趣——《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黑龙江画家王俊平

王俊平先生是以漫画闻名的画家,也偶作中国水墨写意画,往往笔写墨染富于天

2025-08-27

重彩为笔 山河为卷——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苗重安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浅赏

重彩为笔 山河为卷——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苗重安作品(《西部成

苗重安的作品中蕴含着将中国传统山水转化为具有现代视觉张力的“图腾”,其作

2025-08-26

意出工写 清婉娟秀——《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当代女画家张怀月作品简析

意出工写 清婉娟秀——《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当代女画家张怀月

或工质或写意的,或古典或现代的,无论什么体裁、何种主题,张怀月女士

2025-08-26

对如何让老师自觉落实二轮复习方案的思考

对如何让老师自觉落实二轮复习方案的思考

对如何让老师自觉落实二轮复习方案的思考

2025-08-25

备课“ 四思 ”

备课“ 四思 ”

备课“ 四思 ”

2025-08-25

以学为先

以学为先

以学为先

2025-08-25

深情致敬自然美——大力先生花鸟画(《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欣赏

深情致敬自然美——大力先生花鸟画(《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欣

“一生画兰,半世画竹”画竹必是成竹在胸之人才可为之的事业,而成竹在

2025-08-25

高效课堂在“ 争吵 ”中成长

高效课堂在“ 争吵 ”中成长

高效课堂在“ 争吵 ”中成长

2025-08-25

观念的突破

观念的突破

观念的突破

2025-08-25

形神兼具 清丽活泼——《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青年人物画家于博女士作品赏析

形神兼具 清丽活泼——《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青年人物画家于博

于博女士的这幅《夏日小憩》,将中国绘画的笔墨语言和人物造型的写实表现

2025-08-25

山河万象 抒怀寄情——陕西画家吴成斌先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读

山河万象 抒怀寄情——陕西画家吴成斌先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

或丝路戈壁、大漠茫茫,或云横秦岭、太白险峻,或峡江浩荡、烟岚云翳,或黄河

2025-08-22

课改的“ 十个三 ”

课改的“ 十个三 ”

课改的“ 十个三 ”

202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