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水无香:书画艺术的心性回归

2012-09-25

文章来源:
702次浏览
       可以说,这是一个虚拟文化胜于真实的时代。“摹拟”与“做作”式的山寨文化成为时代的文化核心词。绘画界的“假山假水”盛行,书法圈的“形式制作”泛滥,正是这种文化的直接显现。无疑,这是一个视觉与眼球的时代,然而,过度追求视觉与感官刺激,对书画艺术本体也是一种伤害。在视觉感官化诱导下,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书画创作生态正逐渐恶化,面临着日益盛行的“制作”化书风与画风,这种“真”制作与“假”创作,以花样百出与叠乱迷离的外在形式干扰正常的艺术创作,与传统书画艺术的诗性传统背道而驰,不仅扰乱了传统艺术创作的正常秩序,而且对公众的艺术审美形成极为严重的畸形误导,更为严重的是使书画艺术沦为工艺美术的危险。
 
       制作迷局与笔墨失落
  综观目前的全国性书画展览,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三多三少”:一是大幅多,小幅少;二是有色多,无色少;三是写实多,写意少。这是4个最典型的书画创作的制作化特征。从这个现象背后透露出来的,应该也是三多三少:技巧多、性情少;形式多,内容少;制作多,创作少。
 
  当代中国书画的“制作化”现象其实质是一种“假创作”。在画界,表现为“功力式”创作,精工细作的工笔绘画往往成为全国性美展炙手可热的作品。在书坛,称之为“仿真式”创作,即为把古今名家的作品作为摹仿的对象,在章法形式、纸张运用上均十分到位。从近年来中国书协举办的书法大展中的作品看,“仿真”的痕迹明显,没有标志性的东西和独特的个性,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在这种趋势下,书画展览正在演变为类似演艺界的“模仿秀”。书画的“制作化”带来书画作品的同质化。
 
  制作迷局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严重的书画展览作品的同质化倾向。书画创作观念的格式化,书画创作形式的单一化,导致书画作品千篇一律,出现创作风格与样式的雷同,千人一面,没有自己特色。当书画创作沦为展览的附属品之后,在展览入选这一指挥棒之下,书画家日益成为一个书画考生,展览评委就是考官,历届获奖作品就是重要参考资料,“制作”成为重要手段。在同一个标准之下,展览作品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严重撞车。在书法创作上流行染色,做旧与仿古,在章法上流行拼接。在国画创作上流行小笔精工细作,流行做底与纹路效果。制作用尽,无非是为了吸引评委,在数万投稿作品中脱颖而出,增加入展的砝码。于是,外在形式视觉成为当下书画创作的第一要素,为了能在展厅中显眼并获得较强的视觉感染力,书画家挖空心思。对于外在形式的过于注重,势必削弱作品内涵,“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
 
  书画创作一旦过度追求外在形式的视觉效果,而最终表现出来的是个人性情的缺失,内涵的缺失,书卷气息的缺失,最根本的是诗性的缺失。因而,“视觉艺术”的背景之下,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重制作轻书写、重技术轻品格的现象,其实质是对传统书画“创作观”的严重背离,以及展览与社会功利导向中浮躁心态使然。对书画传统的误读,对理论研究的忽视,对学问修养的冷漠,使中国书画最本质的诗性精神正日渐远去。
 
  在书画界,艺术形式与内容的争论已久,吴冠中先生于1979年《绘画的形式美》一文中提出“美,形式美,已是科学,是可分析、可解剖的”,于2005年《笔墨等于零》一文中提出 “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这些观点的形成均基于油画的立场。而对于传统的书画艺术来说,观点似乎恰恰相反:脱离了笔墨的外在形式,其价值等于零。中国笔墨的失落不仅与“形式至上”的展览化背景有关,更与笔墨自身功力形成的长期性有关。笔墨素养并非短期可以形成,对笔墨的认知、教学与鉴赏也不能短期奏效。这就使得偏工与制作的书画作品大行其道,而传统文人写意类的作品受到展览前所未有的冷落状态。
       
       真水无香与心性回归
  真水无香,源自印度梵文,意思是将散乱的心神凝聚一处。又明张源《茶录·品泉 》—文:“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水无香。”真水无香道出一种境界:真实与自然,平静与清澈、淡漠无痕与空阔无边。
 
  真水无香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共同追索的境界。书画同源,此源不仅指笔墨层面,更是心性的相同。其背后蕴含着书画艺术作为“写意文化”深刻的本体意义。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法言·问神》中,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书,心画也。”而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其中将“气韵生动”作为第一条款和最高标准,共同论述了中国书画理论的根本命题——书画同艺术家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和书画艺术表情达性的特质等问题,从而奠定了书画创作与品评的基调与准则,也奠定书画作为“写意文化”的基础。无论是“书为心画”的观念,还是“气韵生动”的标准,都把书画艺术通过笔墨本身的神气和韵味指向创作者的内心状态与生命精神。
 
  所以,以笔墨线条为根基的书画艺术,形式美并不是核心的追索元素,甚至形式中的“技术”与“结构”元素,也为古代书画家所排斥,讲究“技进乎道”。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书画大家总会经历对技巧先取后舍的过程,也即是由技巧(形式层面)向心性(内涵层面)回归的过程。纵观古代经典的书画作品,无论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还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无论是颜真卿的《祭侄稿》,还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形式是自然而然生发的,并不是刻意做出来的。
 
  “奇花有趣、真水无香、狂来说剑,怨去吹萧”,感官与视觉的刺激毕竟是短暂的,而给人以深层的慰藉与回味的是心灵。所谓喧嚣,所谓绚烂,不过都是幻象,最真实存在的意义世界,往往是最简单、最平淡、最平实,也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的。书画创作贵于真诚,而真诚的意义,便是真实,便是平淡,便是无香。书画家只有追求真实的世界,才能创作出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成功书画家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047780947@qq.com

成功书画家网
聂成文
聂成文

中国的书法艺术,行草隶篆、或碑或帖各有特点。或如草书之“存字之梗概,损隶

 8件作品 436热度

莫建成
莫建成

莫建成先生将工笔花鸟画的既定程式与西部地区的地理风貌和人文品格熔铸汇通,

 11件作品 4809热度

张谷旻
张谷旻

诗画俱佳的唐代大诗人王维说:“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这也正如张谷旻先

 8件作品 6594热度

马西园
马西园

李苦禅先生曾跋其书云“西园先生书法近古,近代实不多见,可永宝之。绘画初学

 5件作品 6639热度

邓子芳
邓子芳

明代海南才子丘浚《题五指山》诗曰:“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夜盥

 6件作品 6847热度

张改琴
张改琴

石涛《画语录》中说:“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于一个人

 7件作品 7114热度

冯大中
冯大中

近代画虎大家首推张善孖,他以观察真虎切入,改变了古人凭概念画虎的套路模板

 8件作品 9390热度

于志学
于志学

菜根谭有云:“鸟语虫声,总是传心之诀;花英草色,无非见道之文。”于志学先

 4件作品 7971热度

最新文章

以写为主 清丽纵逸 ——读张雪丹先生两幅大写意花鸟(《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

以写为主 清丽纵逸 ——读张雪丹先生两幅大写意花鸟(《西部成

大写意花鸟画,借助于书法的技术手段和审美特征,充分发掘毛笔和宣纸的表现潜

2025-09-03

山重水复 云逸烟邈——《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陕西画家傅化群先生作品赏析

山重水复 云逸烟邈——《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陕西画家傅化群先

皴笔奇崛苍莽而见山峰如耸、超拔挺立,线写朴拙嶙峋又见崖石纵横、峥嵘碐磳

2025-09-03

丹青绘尽秦岭色——陕西省美协理事葛建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欣赏

丹青绘尽秦岭色——陕西省美协理事葛建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

秦岭,这条犹如盘踞在中国内陆腹地的巨龙,以巍峨的身躯横亘东西,成为中华民

2025-09-01

岭上多白云 山水总含情——陕西画家翟晖先生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赏读

岭上多白云 山水总含情——陕西画家翟晖先生作品(《西部成功书

“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天地入吾庐”(清代张惠言《水调歌头》

2025-09-01

笔蕴天机 富丽含趣——《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黑龙江画家王俊平先生作品赏析

笔蕴天机 富丽含趣——《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黑龙江画家王俊平

王俊平先生是以漫画闻名的画家,也偶作中国水墨写意画,往往笔写墨染富于天

2025-08-27

重彩为笔 山河为卷——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苗重安作品(《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浅赏

重彩为笔 山河为卷——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苗重安作品(《西部成

苗重安的作品中蕴含着将中国传统山水转化为具有现代视觉张力的“图腾”,其作

2025-08-26

意出工写 清婉娟秀——《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当代女画家张怀月作品简析

意出工写 清婉娟秀——《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当代女画家张怀月

或工质或写意的,或古典或现代的,无论什么体裁、何种主题,张怀月女士

2025-08-26

对如何让老师自觉落实二轮复习方案的思考

对如何让老师自觉落实二轮复习方案的思考

对如何让老师自觉落实二轮复习方案的思考

2025-08-25

备课“ 四思 ”

备课“ 四思 ”

备课“ 四思 ”

2025-08-25

以学为先

以学为先

以学为先

2025-08-25

深情致敬自然美——大力先生花鸟画(《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欣赏

深情致敬自然美——大力先生花鸟画(《西部成功书画家》刊载)欣

“一生画兰,半世画竹”画竹必是成竹在胸之人才可为之的事业,而成竹在

2025-08-25

高效课堂在“ 争吵 ”中成长

高效课堂在“ 争吵 ”中成长

高效课堂在“ 争吵 ”中成长

2025-08-25